1997年的一个夏天,妈妈在一个落后发展的小镇子医院里生下了我。关于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传说就是:
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那一刻,我用自己的小拇指勾起了医生的医用小剪刀,随后接生婆赞叹到:哟,你家小公主未来也是个医生呢,以后是要做大事的人哟。(那个年代的医生和裁缝据说是最火热受尊敬的行业)依据这个举动妈妈也就知道了她怀胎十月的那个婴儿是一个女孩儿。
这个女孩儿的到来让我们这个小家庭很开心的同时妈妈也略有压力,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是爸爸这边家族的主文化,日后妈妈的“自证预言”也不断的被实现。各种原因交错,后来我就去外婆家生活。
然而在外婆家这边又截然不同。外婆生了六个孩子:其中五个女孩,按道理说外婆家这边重男轻女的现象会更加严重,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外婆家的家庭文化相对儒雅,因此喜欢安静温顺的孩子,显然女孩子在这边就比较占优势。
这个在家奶奶那里得不到照顾的小女孩因此童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婆家度过。
我不批判责备爸爸这边家中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我想这是国家在社会进化中必要的分化,也许算得上是一种自卫或心理防御机制。大环境的影响,实在难做到不受迁移。带给我的影响无非就是我总想证明“谁说女子不如男”。
第一个让我的生命得以滋养的“路人甲”便是我的外婆。
冬天天还麻亮的时候就起来摸摸索索的开始生火炉,第一件事是赶紧给我搭一壶热茶,我在梦里因为被火炉温暖的小脸以为自己坐上了飞船看到了真正的太阳被太阳炙烤着,水壶发出的声音就是我驾驶的飞船鸣着的耗子...随着声音的不断扩大,我醒来了,看到慢慢爬起的我外婆会笑吟吟的说:
你醒了啊,紧接着马上就是维维豆奶粉泡馒头让我先吃上一碗餐前餐,喂着我一勺一勺的吃完她又准备真正的早餐...
后来天空泛起鱼肚白,属于西北的晨光也微露尖角,那金色橙色的太阳光撑红半边天~
小时候,外婆给我食物的营养,我记不清楚她给我吃的每一碗饭是什么,但这些食物在最终都经过转化成了我生命的一份子,进入我的血液,组织,细胞...
后来我长大了一些,外婆又会不自觉的偷偷塞给我零花钱,知道我贪嘴又会把表哥表姐孝顺她的零食也都留给我...这种偷偷的行为,让我深刻的体会到被在意和被看到直灌灵魂深处,后来这些进入灵魂的因子积淀成为另外一种营养——我坚信我是是值得被爱的。
就在今年的8月1号,她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离开了我们这一大家子“延续她生命的人”,而她给我的营养,却留在了我的身体里,生命里...
人生的头七年,是决定命运的七年,是高楼大厦直冲云霄打地基的七年,在我的人生头七年里,我是何其的幸运,能有这样一位质朴的老太太为我添瓦加砖....
从提供食物营养到生命营养,这个不识半个字老太太做到了。
第二个让我生命得以滋养的“路人甲”是我的四姨妈。
这篇文章诞生的原始念头就是因为我的四姨妈。
前几日在驱车去成都的路上,表姐提起说她至今认为让她生命开始燃烧的人就是她的四姑(也是我的四姨妈)。从小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四姑给到她的支持是无法用语言能衡量的,然而最伟大的是:她并不是因为她有,她富足她才分享出来,而是因为她自己本身就从来没有拥有过她所给出的东西。
就像她从来没有被重视过,因为家里孩子多,也因为她出生的顺序,不得已就承担了很多。虽然自己天生有才华,却也从没有机会施展过。直到才华泯灭尘埃落定又认定自己就是一个没文化的家庭主妇...但她懂得重视是什么,该如何重视。
对于她爱的孩子,她所给予的鼓励,肯定,支持,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挚就会让你瞬间燃烧。
表姐是一个被她引燃的孩子,我也算一个。
小时候去他们家玩,总是会听到她家的邻居絮叨:哎呀,这就是你四姨妈说的那个敏敏呀,嗯,还真是乖巧可爱呢,不像我们家的xxx...(我很幸运的就成了每个妈妈心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据说表姐也有同样的经历)
姨妈远嫁另外一个镇子,每次来外婆家必做的事情就是打扮我,每次来都给我尝试不一样的新发型,搭配上适合这个发型的衣服,然后像欣赏自己得意的艺术品一样打量一番:嗯,不错,真漂亮!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宝宝!
就这样一个散发着自信的小女孩儿就去学校了。在学校里老师也肯定的夸赞上几句(你不知道这种能被老师夸赞可爱与漂亮的滋味简直比吃十个冰淇淋还要开心!)
我想四姨妈能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人,不仅是因为她的肯定,更多的是一种平凡中的细腻,是一种己所无,施于你的伟大。
后来,这种细腻便属于我,成为现在那个也会不自觉的想要给别人好的体验的我。
谈起这部分,就跟表姐探索这个有能力引燃别人的四姨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她所做的也许是把我们这些孩子投射成了当年的那个她自己,尤其对于表姐来说,小时候的她们,似乎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投射: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时光在走岁月在流,留给四姨的脚步就是现在她脸颊上一个个大写的“生”字...
第三个生命中重要的”路人甲“是我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
因为年龄限制不满七岁不可以入读小学一年级,所以我就留级上了两年一年级。
在第一个一年级的时候感觉自己是班上的"智障儿",自己明明认认真真的完成了作业不明白为什么跟别的同学拿过去一起检查的时候老师斜看一眼就会草草说下一个...也很羡慕在上课的时候举手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我也举手了但是老师不叫我?
后来听妈妈说大概是因为老师觉得我年龄不够就是个“旁听生”所以没怎么用心。
这一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的可怕,现在回想起那个在角落思考怎么让老师更喜欢自己小女孩儿依旧毛骨悚然。
也因为这段经历,对于我现在的工作,我也有了更多的体会。
我不会去刻意的冷落一个孩子,对于还在思维准备阶段的他们来讲,自己在意的,尊敬的人的冷漠类似于面对死亡。
少一点分别心,每一个宝宝在家里都是他爸爸妈妈的心头肉。
这段经历的残留物至今依然健在,就是那个不敢展现自己,那个上课永远不会主动举手的自己,觉得不受欢迎的自己。
我庆幸这样的生活只有一年的时间,到了第二个一年级,我又遇到了一位重要的路人甲。
因为有过上一年级的经历,在同留级的五个孩子里,唯独我成了这个新的一年级的班长。
我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当初老师会选我作为班长,但当时让我在讲台上带领全班同学读韵母的经历,给我权利让我掌管班级事务的肯定,足够让我好好享受一番“皮格马利翁”效应。
后来我真的成为了班上字写得最好的,学习最好的,手抄报策划能力最好的那个我自己。
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在现实中、特别教育实践中有明显体现。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学生会有所感受,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对待自己的言行。他们会更加自尊、自信,往往会真的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
这个班长,一当就是八年。
顺直的长发,笑起来眼角总带有鱼尾纹,手腕上小拇指一侧的骨头高高的隆起显得手掌修长,却正好可以挡着那只淡绿色的玉手镯,学习上的自信,团队的带领,人际关系的交往磨练都来自于这个老师。
我想这段经历应该算是我命运的转折点。
有时候会去幻想,若我没有留级,继续跟着第一个一年级读下去,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状态?
后来,我上了初中,遇到生命里第二个恩师,也是第四位路人甲。
语文写作能力的训练似乎是我整个初中学习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
“哎呀,你这里描写人物情感细腻的程度,简直能与朱自清媲美,我怎么教出来了这样的学生!”
语气里流露出来的欣赏让我信以为真的觉得原来我也可以跟朱自清媲美。
后来,其中期末考试语文作文总是会成为同级每个班被公开朗诵的文章。
很遗憾的是从学校出来到现在学习的环境,四年里写过的文章屈指可数,谈得上让自己满意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说到这里,心理不免多了一丝愧疚。
每次敲键盘之前,关于他的镜头动都会清晰浮现:
有一次去他办公室跑趟儿,他拿着一位女军人的照片,正在端详,看我进来就跟我讲说:
你看啊,这个女孩子是四年前我带出去的,当时她的写作能力也是让我尤为骄傲的,这过去好几年了,还知道给我寄一点她的照片,让我知道她的生活。你以后也要这样啊,时不时的给我写写信,寄点你的照片...
但是现在由于学习环境的彻底转变,每次回老家,最惦记的想要去看看的人是他,可也没有机会再见到。
在这里我想最能替我表达这种内在情感波动的人便是鲁迅先生了,前几日读他的散文集《藤野先生》,其中有一段大概与我有共同的经历是这样的:
后来离开仙台,又因为自己状况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写了,经过一年多的岁月,话更是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但又难以下笔,但不知怎的,我还是会时常想起他,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的,给我鼓励的...
这个让我在写作路上不断前进的路人甲,我记得您。
我们的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你内在的投射——第五个路人甲(文嫱老师)
她是我的表姐,是我现在的导师,是我的心理咨询师,是我的“理想妈妈”...
小时候,最开心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表姐从北京回来。这件事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大事儿。
表姐回来瞬间会聚集所有亲戚欢聚一堂,小朋友们最开心的就是有各种从来没见过的好吃的和固定的每年两身儿新衣服和有人带我们去到处玩~
后来,我长大了,来接受新教育的学习也是因为表姐对父母的推荐。
这四年的学习经历在这里就不说了,可在主页点击文章《我有一件外套,不是adidas牌》
现在的我更习惯于把她称呼为文老师,她也拥有跟我四姨妈一样的能力,并且出于蓝而胜于蓝。
现在,她成为了一群孩子的“妈妈”。
她说我们做的教育就是爱的传递,实质就是把我们之前厚积的东西现在传递给更多的人,至少保证每一个与我们相遇的孩子都让他们人格完善,最终我们在灵魂深处相遇,有能力把爱给更多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去模仿她总是给别人更好的体验,遇到事情首先会去思考如果是文老师,她会怎么处理。从引用她的那句口头禅来看,她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不断自我修行的人。
突然想起她身上的韧劲儿,一直都在不停的努力学习各种学习,三十好几的人了一字马对她来讲那都不是事儿~遇到再大在困难的事儿,都是一种我就接受发生马上应对,不然还能怎么样呢!
终生学习,自我负责的态度,面对情绪,引燃人成长的能力都是这位“路人甲”过去,现在正在给予我的。
容易让我忘记的是在几年之前,她也是一个任性,娇气的女孩儿,是生活让她断前进,是痛苦不断让她挖掘自己。
难不得她总是会说:
你一定要感谢那些生命中让你觉得痛苦的人,就是他们给你的成长机会。
前几天在做一个夏令营的回访,期间有一位家长就提到说,孩子在这个夏令营当中因为我的一句话:“输赢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再次回到学校的时候在遇到游戏输了或者其他困境,都会想到这句话,进而变得平和,有力量。
其实我当时听到特别的惊喜: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的哪一句话会在一个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然后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这颗种子就会发芽,或好或坏都会影响他的生活。
让我感到幸福的是,在这个阶段,这个小男孩儿他给了我机会让我成为了他生命中一个不起眼的路人甲,而这个路人甲,也带给了他一颗正向成长的种子~
文末碎碎念:
之所以在这里把这些重要的人都成作为路人甲,无任何负面意义,也无先后顺序,就是按着自己一路成长的经历细数过来~
还有就是一根筋的认为除了父母是天注定相遇的,其他人的出现都是上天的恩赐。
另外也没有一棍子打死的认为除了这些人其他人都不重要,也依然有许多人会陆续出现在成长的路上成为一个重要的“路人”。
举例来说给上次文章打赏的读者们,后来我也也学会了给我认为好的文打赏或点赞,我认为这是对作者最贴近心灵的抱持,把这种高频率的心流体验带给更多的人。也成为别人生命中重要的路人甲。
之前在跟同学聊天的时候,他说:好的文章一定是有很多高深的文字,华丽的表达,让你一看就觉得这个人确实读过很多书。
我有自己的看法,借海明威的话来阐述:
好的文章一定是自己亲身体会或看到的,如此写出来不至于过于华丽却有一种直达心底之美,并非自己真正看到的或体验到的,才需要用华丽的文字来添补和掩饰自己没看到过没体验到过的虚无。
没有故弄玄虚高深莫测的文字,只有质朴简单的深情。
不怕细小,力求真实,这是一种写作的责任。
大概20岁是个充满冲突与矛盾的年龄吧,一边徜徉未来,一边回忆过去,一边又要承担责任,一边又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
我敞开接纳未来路人甲,我也期待自己可以成为别人的路人甲,也邀请更多的人成为可以改变别人生命质量的路人甲。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而我对这死亡之有大欢喜,
因为我借此知道他曾经存活的如此精彩。
天地如此静穆,
我独自远行,
愿每一段行程都有路人陪伴,
那世界属于你和我自己...
愿这些文字没有消费你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