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听书软件用的是喜玛拉雅,完全的读。可以理解为有声书。很多配音员或播音员行业的人员朗读的作品更新在上面。这种全书通读的方式,比较适合听小说,因为情节性强,注意力相对不容易被分散开去。在2014年孕期闲赋在家时,一边做了许多丝网花,一边听了喜玛拉雅上几乎所有我听过名字的小说,外国文学比如简爱,比如基督山伯爵等。国内的如骆驼祥子等。我这人读书看书习惯可能不太好,以前席书书屋的老板熊志强曾说过说,看了像没看一样,什么都不记得。是的,这点的确至今没改过来,就是很多东西不会往脑子里去深入思考,表面上假装看了一遍,过任务似的,哈哈。不过,这一点早几点年轻些的时候比较焦虑,焦虑自己浪费了时间没有实质的收获,约等于白读。随着岁月抚过,现在不再那么焦虑,也许留不下印象的东西是因为自己阅历不多,不能与生活经历形成一个联接,但随着经历越来越多之后,以前读过的也许会突然闪现在需要产生联接的时候。喜欢就去读,即使有的东西现在不懂也没关系,在需要他的时候,都会派上用场的。
第二个听书的APP是得到。罗辑思维团队的主战场。很遗憾,个人对新生事物可能真的不太敏感。罗辑思维都做好几年了,我才真正开始坚持每天去听他们微信公众号上的每天60秒。一开始甚至觉得这个作品不咸不淡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太重视。后来听多了才发现,真正一个人能在那么多事情上做深入思考并输出,其实真的不是一般的过程。后来慢慢喜欢上这种不打太多感情牌的,总给人一种客观感受的内容输出方式。再后来被导到得到上,听一些免费音频,最初只有罗胖一个免费栏目,后来宝马赞助的李翔知识内参免费,再后来付费了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和每天听本书的年度会员。经济课是一个系统课程,领域比较专业同时却很贴近生活,完全给人的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视角和思维方式。然后就是每天听本书这个节目,感触比较多。
由于曾经在图书零售行业做过几年,对书有一种莫名的爱,但是却又苦于想读的书太多,有的读不懂,有的时候也觉得书太多读不过来。(说的好像自己真的有认真花很多时间读书似的,哈哈)总之,大概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总想读书,总觉得自己应该多读书(是因为丑么?),但有时一本书买回来读不下去是常有的事,也经常想了解某一领域,却不知道哪些书适合自己。所以订阅每天听本书的最初,其实并没有很多感情多喜欢这个方式,单纯的就是向往多了解一些书而已,一个是因为不贵,一天一块钱,保证更新2-3本书。第二,每本书的解读时间才30分钟左右,每天更新的书是掂量了一下觉得自己能听完的。得到的产品很神奇,就是经常初期觉得他很普通,但是越了解之后越觉得他做得很了不起。每天听本书,到现在我已经是每天早晚离不开的东西了。
它是怎样一个产品呢?一个转述的角度,给你讲解他读完这本书的收获,感触。也大概会介绍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不是全本读给你听,也不是缩略版,而一个人读完一本书之后实实在在的收获。类似于一个人给你种草某个物件,我用了之后什么样的体会,推荐你去试试哦。就是这样一个种草机,听到感兴趣的书,你可以买来细读。因为已经听到一些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所以读起来会更清晰一些。真正想要获得更大的收获,还是得亲自通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读完再回头对照一下自己的收获和别人的收获有哪些区别。
罗辑思维团队的作品,个人感觉相对理性,给人感觉是客观的视角较多。很多选书和视觉也多是和当代生活和工作结合的角度来看待的。
最后一个,也是最最有感情分特别喜欢的一个节目是,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是对各类经典作品的一些解读,个人觉得非常适合一本书读过之后再去听他的节目。因为道长讲书讲得很深入,文学作品为什么这么写,手法用意是什么,哪些地方传达出来的是什么,讲得很透彻,特别是一些文学典范,听完之后经常会觉得自己白读了,有一种再把书拿回来重读一遍的冲动。
这个节目的深度,我这肤浅的表达不足以讲晴参他对我的重要性,以后有机会我再来细谈他给我带来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