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句子排序组成一篇通顺的文章,这样的题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个年段都会出现,只是随着年段的升高,难度不一样而已。一直以来,好像方法模糊,没有诀窍可言。
这种题型的难度,介于改写句子和短文分析之间:比改写句子难,比短文分析简单。题型内容多样:有按照时间顺序的,有地点的,这样的就比较明显,可言有规律可寻。但对于景物内容的就不太明显。那应该怎么样做这类的题呢?今天的句子给了启示:首先,要确定好第一句的位置,一半确定的依据是---按照事情的要素来找(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事),有这几要素的句子一般都可以确定为第一句。这个是孩子能明白,可以操作的。
确定了第一句以后,下面的句子有写树,亭子、花的,这三个内容谁排第二、谁排第三。。。?带着孩子边读句子边思考: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去讲,老生常谈,他们不感兴趣。可能有时候读多了,也不一定能分出先后来。默读的方式便于思考,自己开始进行了默读,有了重大发现,于是计上心来。把书放一边,“孩子们,会玩词语接龙的游戏吗?”“会、当然会了。”孩子们异口同声道。“谁来说说怎么玩?”又追问道。“我知道,我来说。第一个词语的最后一个字,是第二个词语的开头一个字。”一个男孩子兴奋地说道。“我们开始来玩了哦。我说第一个词,开心。谁来接?”“心里、里面、面条。。。。。”这样的游戏玩了两次,班上的孩子全员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了.老师相机说道:“我们用词语接龙的方法,来给下面的这几个句子排排序号吧!你们行吗?”“我们先来找找第一句中出现的事物,谁能找到?”孩子们默读了第一句,找到了“小亭子”“哪一句出现了亭子呢?”这样确定了跟亭子有关的第二局,“第二句除了亭子,还出现了什么事物?”“大树”“树出现在哪一句呢?”确定了第三句,以此类推,一篇按照顺序排好的文章理顺了。没有理论性的词语接龙的解释,在游戏中就教会了孩子解题方法,避免了课堂的说教和沉闷。
这样的方法跟词语接龙的游戏规则有所区别,但是在道理是相通的,利用孩子熟悉的游戏,创新地运用于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些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都是在于以生为本的信念里,在细致观察课堂生成里,在不断思索里产生的灵感,然后有了创新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