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疑惑,林语堂都知道是中国人,苏东坡也是中国人,中国人自己写的书为什么要翻译呢。就算林语堂写的古文,一般都冠以编著者,不会定义为翻译。现在我了然了,就这本书而言,林语堂在美国写的,并且是用英文写给美国读者的,后来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所以要冠以译者。还有另一种情况,看似名字是中国人,实际上是外国人,他们写的书自然也是外语,后经翻译成汉语在国内出版,比如之前看的“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张纯如,就是美国人。当然这些外国人祖籍到不一定是外国,可能是中古乔迁过去定居传籍的,现在很多中国商人明星或其子女之类的不也是迁居国外嘛。近代来看,我个人猜测,晚清到民国,社会动乱,稍有人势资财的或许都会移居国外避难,毕竟当时世风日下的中国,不稳定也不安全。移居国外或图安稳,或无可奈何。
书的主题不必阐述了,就是苏东坡的生平。苏东坡是宋朝人,距今千年,文字诗句保留相对完整,至于林语堂的这本书,也是参考了众多书目,比如各种史书、宋朝以后名家对苏东坡的传记,还有苏东坡自己的碑文诗句等等。林语堂直言不讳的说,苏东坡是他最喜欢的诗人,胜于李白杜甫。本书内容以苏东坡为主线,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谥号文忠公,也称东坡先生或者苏文忠。此外涉及的人物就是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以及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字子由,这三位都在朝廷围观,文学也有建树,人称“三苏”。苏东坡和子由兄弟俩的关系非常好,他们同朝为官,但不都在京城,一有机会他们就在一起吟诗作对数月,不见面时一直书信往来,相互挂念,这种感情实在令人羡慕。此外,就是苏东坡的两个老婆(是否只有两个不确定,书中只提及两个)。大老婆贤淑稳重,苏东坡乐于交际、口无遮拦,得亏大老婆一直辅佐左右,并照顾家庭起居,实在是贤良淑德的楷模,并且还为苏东坡纳妾(买了个仆人,不到十岁就到苏家,成年后嫁给苏东坡做妾,名叫朝云),就苏东坡整个仕途来看,大老婆和皇太后算是苏东坡的贵人,自动两个女人离世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便一落千丈,还好有朝云相伴左右,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当然还有苏东坡的儿子赡养兼秘书)。
本书从婴儿诞生到巨星陨落,从主要阶段展开陈述,并不是按照时间线铺陈,就具体的重大事件以及主题,分几个章节描述。苏东坡生于四川眉州眉山镇,在乐山北面不远。幼时就崭露头角看出天才本性,后来得中进士,在朝为官。不过太过年轻,最初并非在京城做官。宋朝有4个首都,主要首都是开封,是为东都,西都是洛阳,此外还有南都和北都,都城建立原则是为了方便抵抗外敌人。苏东坡待的最久的地方就是杭州,所以现在杭州也被称为苏东坡的第二故乡。在朝最高做到翰林学士,替皇帝草拟诏书,位居三品,地位仅次于二品的宰相。风光的时候是真风光,让我非常羡慕,古代达官显贵原来就是过这种生活嘛,平时工作清闲(早起职位低,事情少,况且才华出众,政务处理起来得心应手),没事就是喝酒,游湖览山,作诗吟对,还能携家眷乘小船,船上还有厨子做饭,我现在都不敢想,长这么大没有过这种经历(不过或许那个朝代普通百姓,也没有过这种待遇吧),酷暑时还能睡个午觉,或者到外地走亲访友,一住就是个把月,那种日子太让人向往了。上述那两位女人去世之后,奸臣当道,苏东坡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先是被贬到西北,屁股没做热,又被贬到南方,政令三天两头变,最终确定到广东惠州,待了没两年,又被贬到海南岛北部的儋州(dan,一声),最后被赦,在常州因病去世。这样想想吧,当官也没什么好,身不由己,后期苏东坡还是很享受被贬期间悠然自得的生活的,虽然一贫如洗,至少自得其乐。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知足常乐就够了,别想那么多,生活是自己过出来的,你羡慕的那个人,或许也在羡慕着你。
政治上提到最多的反派就是王安石,史称王安石变法,变法中最让人诟病的就是青苗贷款,比如老百姓没钱种地可以跟国家贷款,需要担保,年息百分之二三十。但是百姓穷的吃不上饭,哪有钱还利息。为了搞政绩,就把贷款的指标按照区域穷富的比例摊派,还不上就蹲牢,民不聊生。但是王安石这人在朝人安插自己的党羽,蒙蔽皇帝的眼睛,历经二三十年这些劳民伤财的政策才得以废除。并且王安石根本不允许不同声音,只要反对就贬官、流放,朝中不管高低官员,几乎全部被肃清,我估计宋朝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每况日下了,在苏东坡死后十来年,北宋就灭亡了。
林语堂把苏东坡真是夸上天了,几页纸的序言全部夸他的,比如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散文作家、工程师,此外还提到酿酒师、佛教徒、瑜伽术修炼者等等,不过优秀的人各方面都会很优秀,那种七窍被打通的感觉我是很难想象的,虽然我不是那样的人,我也没经历过那样的状态,但是我能体会到。因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这么夸赞他,所以这本书自然全是正面的内容,至少从林语堂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相对还是比较全面的对苏东坡有个刻画。内容上也是古诗白话较差,有一定阅读难度,对于古诗那部分,我是直接跳过的,我这古文水平不可能看懂的。白话不问也并非俗语,有些文绉绉,需要细细读,所以苏东坡经典,林语堂经典,这个译本同样也经典,还是有一定深度的,适合多读几遍。
至于这本书总体评价,中规中矩句吧。对苏东坡的了解,自然还是要去读他的诗词,才能走入他的内心,就林语堂的总结来看,只能算是了解个大概,对苏东坡有兴趣的读读而已,毕竟对我们有价值的,还是他留下来的诗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