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真的有用吗|学者鲁迅

读书真的有用吗|学者鲁迅

作者: 月曦花宸 | 来源:发表于2024-02-24 06:38 被阅读0次

课程笔记


  读书不要看国籍,要看有没有激励人做事的秘籍。

  有时候不是我们遇到的问题有多难,而是我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还不过关。

  一个人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后的根源可能永远是自己。

  如果总是对自己有误解,又如何正确看待眼前的世界呢?


鲁迅的人生哲学

第十课:读书真的有用吗|学者鲁迅


  现在年轻人普遍迷茫,搞钱搞不明白,恋爱谈不明白,越想越迷茫,这时候如果把这种感慨发到社交平台上,就会有人用杨绛的名言戳你的肺管子:你迷茫的原因,是因为读书太少,想的太多。

  这下好了,不但迷茫,还知识焦虑了,但读书真的有用吗?嗜书如命的鲁迅啊,也不能直接回答你。但鲁迅的读书治学生活,会给你一个抓手。让你自己去弄明白这个问题。

  所以,下面我们就看第一部分:一身功夫的鲁迅。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之前,鲁迅的人生是一部悬疑片。看不出来,他将来准备要干什么,就说在老家绍兴这段时间,他进私塾念书,读四书五经,学八股。对子也对的很机智,不过并没有走上科举这条道路。

  虽然这时候周家是死气沉沉的,但读书氛围一点都不死板,很有个性。别人家小孩子开蒙念的是《三字经》,《千字文》,而鲁迅的课本是《鉴略》——一本中国历史入门书。

  鲁迅当时不太懂,父亲又是怪脾气,总在他要去逛五猖会的时候,抽查背书。这么一吓唬,他对于《鉴略》的内容,只有三个字:略略略。但是死记硬背的肌肉记忆也在悄悄发挥作用。小时候对历史的抗拒转变成日后的兴趣,不过鲁迅偏爱看野史,不信任管修正史。

  他认为,野史里有未删减的真话和部分真相,历史读多了呀,才有《狂人日记》,翻开历史一查,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这种惊人的洞察。

  鲁迅很少给别人开书单,有人向他请教,你到底读什么书呢?他就很为难,遇到非谈不可的场合,他建议,不管学文科还是学理科,都应该先看一本简明可靠的历史书,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人和事,其实古已有之。

  认真说起来,少年时期的鲁迅最喜欢的还不是读书,而是画书和抄书。在黄甫庄外婆家避难的时候,鲁迅从大舅舅家看到一本《毛诗品物图考》。从此,对绘画产生兴趣,没人教,就盖上一层明川纸影描。从《诗经》里的动植物,到插画版《荡寇志》里的梁山好汉,一路画下来,靠这种方式完成了一个美术生的自我修养。

  这个基本功对他后来学医时画生理解剖图,以及在教育部主持美育等工作都很有帮助。鲁迅没有把自己画成一个美术老师,但是画出了自己大师级的审美,有两个例子。

  第一个,鲁迅可能是近代中国最早一批平面设计师之一,他大部分著作都是自己设计封面和书名字体,包括最近的那个繁花,也能看到鲁迅的感觉。

  还有个冷知识啊,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十二章国徽,鲁迅是主要设计者之一。

  第二个,晚期在上海,他对中国美术和慕课活动投入了很多精力,出钱出力办刊物,还翻译了一部《近代美术史潮论》,影响巨大。

  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境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一点来说,这种美术积累也是能体现在鲁迅的写作里,所以他的文字很有画面感,比如《故乡》里的西瓜地里,戴着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形容杨二嫂张开的双脚像细脚伶仃的圆规。这种描述,一看过就刻在脑子里了。

  说到这里,想到乔布斯的一个小故事,他说:要不是在里德学院听过书法讲座,就不会有苹果电脑的优雅的排版字体。看来不管是科技还是人文,要做到顶尖,审美,必须在线。

  也是在这段时间,鲁迅养成了一个终身习惯,抄书。一开始抄书的理由很容易理解,没什么零花钱买书,周围的图书资源又少,搞到一部只能抓紧抄,然后慢慢看。后来他有了经济能力,比如在教育部里当差时期,实现了买书自由,也经常闷头抄,日记里天天打卡记录抄写的进度。

  都说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鲁迅是用抽丝的速度抄书,有抄一本书的功夫,够看好几本了,浪费时间不说,比起看看书,抄书对精神和体力的消耗也大,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其实我们细细分析下来,应该说鲁迅是从少年时期懵懂的抄书中尝到了甜头,我们虽然没有整本整本的抄过书,但是上学时都有抄写,要求背诵课文的经验,都是九年义务教育。这种逐字逐句的抄写,一方面有助于记忆,另一方面其实这也是写作上的偷师和观察力的练习。

  有时候一个漂亮句子是怎么写出来的,看也许看不明白,但是自己动笔抄,感受力和观察力会敏锐起来,作者写作时的心理活动,此时在你的心里又会上演一遍。

  再有,抄书的过程,也是给思考留足了空间。鲁迅认为,只读书不思索,那还不如不读。所以,鲁迅这种抄书的慢动作就有了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好处。

  由于大量超读古籍,鲁迅的古文功底也十分了得。我们都知道鲁迅是白话文高手,对吧?但事实上,他的古文写作水准在同时代的人当中,同样是数一数二。以至于胡适点评周氏兄弟《域外小说集》的时候,也忍不住赞叹他们的古文功底了得。

  抄书,对于鲁迅来说,同时是一项漫长的资料整理工作。后来,他在编撰《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都得益于这种一点一滴的积累。

  总结起来,影描图书插画和抄书,其实很像传统学艺的方式:临摹。临摹就是磨性子,这对鲁迅最大的影响是,奠定了做任何事都一丝不苟的人生态度,他甚至有点完美强迫症,哪怕包一个书皮,都务必要包的整洁美观。所以有人说鲁迅的那种人格类型是infp。

  这种冷静细致的素质,不搞艺术,搞科学也是非常有前途的。南京上学期间,鲁迅在矿物学堂接触到了化学物理,地质矿产等自然科学,就也显得如鱼得水。在鲁迅整个求学生涯中,矿路学堂这阶段,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优等生,在学校的考试竞赛中,创下过用四个银牌兑换一个金牌的记录。

  在矿路学堂,鲁迅学的是开矿专业,下过矿井,按这个苗头发展,鲁迅应该会成为一个地矿勘探专家或者地质学家。结果毕业之后,他跑到日本学医去了。不得不说,鲁迅的每一步走向都像球场上的假动作,让人防不胜防。

  但在日本,他的原专业也没有丢下,拟了一份德文书单。打算看《地质学》《电化学引论》等书。写了《说鈤》《中国地质略论》等科学论文,与人合编了《中国矿产志》。后来他还分享读书经验,劝大家要多看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一般知识分子要看,文艺青年,更要看。

  他认为,看自然科学,目的不是为了得多少科学知识,而是锻炼求知的力量,掌握求知的正确方法,学会一种观察事物,分辨真假的能力。

  还是在南京,他接触到了社会科学,尤其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赫胥黎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阐述,对鲁迅启发很大,到日本还经常重读,后来写出了《人之历史》来介绍这种思想。

  而在日本时期,学了一段时间的医学之后,鲁迅最主要的变化是,终于确立了今后的事业中心,用文艺改造社会。他选择的文艺活动有两个:办杂志,搞翻译。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办杂志的计划很快就破灭了,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就专心扑倒翻译工作上,主要成就是多次提到的两册《域外小说集》。

  但是在动手翻译前,要求他有大量阅读的准备,才能筛选出最适合翻译的篇目。于是,鲁迅趁这个机会看了一批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有英,法,美等强国,也有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小国。他说,自己能写出《狂人日记》,他仰仗的就是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但是野心勃勃的翻译事业,随着留学中断而中断。鲁迅接下来的动作依旧很迷茫。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浙江,杭州和绍兴老家教书,回到老家就让人回到童年。鲁迅想起读《毛诗品物图考》《花镜》的时光。

  他醉心过植物学,一心痴迷植物标本制作。1912年到北京教育部第一天报道,就感到枯燥无味。上班摸鱼,下班读佛经,用意念敲木鱼。这种抄古籍看佛经的生活有了6,7年。同事好友许寿裳说他看佛经用力很猛,别人赶不上,要是这么发展下去啊,鲁迅似乎离出家不远了。结果表明,我们是瞎操心。

  1918年5月15日,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横空出世,从此我们熟悉的文学家鲁迅登场了。

  鲁迅这部悬疑片播放到这里,终于揭开谜底,但新的疑问又来了:从经史子集到科学地理,从美术到医术,从翻译到佛经,后来还深入研究起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理论,换做一般人,早就看成书呆子了。但鲁迅却把自己打造成了六边形战士,起码从鲁迅这个个例来看,读书好像真的有用,但真是如此吗?

  这又涉及到一个读书观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第二部分: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有人专门研究过鲁迅的研究史,得出的结论是,鲁迅读的书大概在4233种,注意:一种可能是好几本书。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发出惊叹,鲁迅看的书真多啊!最后还有一个疑问,这些书,鲁迅真的读完了吗?或者换个方式问,读一本书一定要从头读到尾才算读完吗?

  还别说,鲁迅正面回答过这个问题。因为他常被别人夸看书多,他的秘诀是四个字:随便翻翻。

  他还用《四库全书》举例子。教别人怎么博览群书速成。《四库全书》收书3500多种,将近十亿字,你敢想吗?鲁迅说,你不要犯傻,对吧?找一部《四库全书提要》翻翻就行了。

  还嫌麻烦的话,弄一本《简明目录》也行。这样就不用细看了,这样能让你显得好像看过很多本书,鲁迅的工作需要大量读书,他的中场休息还是读书,他说哪怕是讲扶乩的书,讲婊子的书,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过时的书,不要排斥,不要皱眉头,遇到就看看,随便翻翻。

  鲁迅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所以多读书有利于防诈骗。

  好了,讲到这里,把前面的内容概括一下,就是:鲁迅读过很多书,这些书武装了他的思想,助长了他的写作。

  那么现在又有个问题,我们普通人为什么要多读书?又不是人人都当作家,对吧?

  鲁迅对此的回答是:我们是要从书里接触不同的人生,获得过好自己人生的启发,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现在的青年,要紧的是行,而不是言,这就是他那个“少读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著名观点的背后,真正要说的意思。

  读书不要看国籍,要看有没有激励人做事的秘籍,这当然不是一个多读书就不会输的时代,可它能让我们在不确定的生活中得到一点小确幸。

  读书虽然不能保证我们走上人生巅峰,却能一次次提升我们的下限。

  读书不能帮忙解决任何大事,却能让我们把每件小事做的稍微好那么一点点。

  我们大多数人出身普通阶层,很难改变,有时候会遗憾,一辈子没有见过大世面,可你要知道,无论多大的世面,到了书里面,都是一张薄薄的页面。

  翻开历史,那些显赫一时的人物的一生,可能只占据一页上的几个字;那些改变潮水流向的大事件,可能只有一条简单的注释。而历史上如你如我的普通人,大概率查无此人,或者隐身在一桩桩大事件中的一串串数字里。而在书里见多了,人生就通透了。

  你看了100种成功的人生,更见过1000种失败的人生,也许看过许多书,听过许多道理,你还是过不好你的人生,但会少一点自责,多一点自洽,更有生命力和方向性的活下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的确是我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根据上面内容,我们知道鲁迅读书并不是为了当一个作家准备的,而是为困扰自己的问题,从书里面找到答案。

  鲁迅的人生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国民性?

  1902年,鲁迅刚到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经常和许寿裳讨论国民性,并提出三个大问题:

  一、怎样才算理想的人性?
  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何在?

  可以说,鲁迅一生的阅读写作和其他文艺活动与社会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从这样的问题意识出发,去复盘上面提及的庞杂阅读,便感到,有一条内在的主线在贯穿。

  比如鲁迅集中精力读佛经那段时期,当时政治环境很复杂,又是袁世凯称帝,又是张勋复辟,鲁迅这种做法其实就有点消极避世的意思,但其实不是这样。

  许寿裳那会儿也在读佛经,他和鲁迅经常交流,他说鲁迅读佛不信佛,他的信仰是科学不是宗教,他的态度是积极而不是消沉的,他把佛经当作一种思想史料,目的是研究他的人生观。

  徐广平也说,迷住中国几千年,从皇帝到普通老百姓的佛教,鲁迅就是要看他个究竟,也就是说,鲁迅看的是过去的佛经,关心的还是当下的人性。读差不多了,解了怎么回事,之后他就放下了。他对许寿裳讲自己的阅读心得: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永远不会复活了。

  鲁迅的翻译工作也是这样,翻译占了鲁迅全部著述一半多的比例,他觉得翻译这些作品,比自己的创作重要的多。1927年,有人想要提名他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鲁迅婉拒了,说自己的创作不行,和自己翻译的《小约翰》那种作品比起来,还有一定的距离。

  鲁迅和同时代的译者不同,别人都是去译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歌德这种世界文豪。鲁迅的整体的翻译显得很非主流,选的都是爱罗先珂,阿尔治跋绥的这种“小人物”。

  通过翻译这种拿来主义,鲁迅想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输入一种叫喊和反抗的民族精神。是用“硬译”刺激白话文的语言更新,更是为中国文艺寻找一条崭新的出路。鲁迅把这种形容为盗取外国的火煮自己的肉,让咬嚼者得到一些好处。

  至于鲁迅的文学创作,同时也是这种问题意识的艺术化处理: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为国民性最精彩和精炼的概括。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更是在当代年轻人心中打满了补丁。

  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鲁迅的阅读体系便逐步建立起来,总结起来,这就是鲁迅要传达的读书观:先有问题再去读书。

  今天我们借鲁迅的读书故事来谈为什么读书?读书是否真的有用?如此把读书放在c位强调,弄不好,反而会加深我们自身的阅读焦虑。

  其实可以倒过来问:我们在面对诸多的问题面前,读书是否可以成为有效的解题方法或者之一?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有时候不是我们遇到的问题有多难,而是我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远远不过关。在这个现实社会,指望贵人的提点,或者过来人无私的建议,帮你理解题意,精准解题,是不现实的。

  比问题更残酷的,是你甚至可能对别人的建议都缺乏足够的理解力。因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读书不一定能直接帮你解决问题,但我觉得,读书能够快速的提升你的自我认知能力。

  没错,一个人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后根源可能永远是自己,如果总是对自己有误解,又如何正确看待眼前的世界呢?

  我觉得通过读书,鲁迅可能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通过读书,读懂自己,进而才能像鲁迅说的,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相关文章

  • 为什么要读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真的读书有用吗? 那我们先来了解下,为什么要读书?读书,能使我们增长知识,能...

  • 给自己鼓鼓劲

    读书真的有用吗? 老板说:“书中说的不全是真的。” 老婆说:“书中说的不切合实际。” 同事说:“读书没用,书中说的...

  • 读书有用吗?

    读书有用吗?

  • 读书真的有用吗 ?

    读书的对于任何追求上进的人都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在上学的时候,我们听到的名言警句中最多的就是劝人读书的,其中最有名...

  • 读书真的有用吗?

    从小都大都有人这样跟自己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是的,我在初三前都对好好读书付之深切地行动,深信不疑,觉得好...

  • 读书真的有用吗?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是写来反驳读书无用论的鸡汤文,那么,你错了。事实上,我想说的是,读书就是没有用的! 我作为村里面...

  • 读书,真的有用吗?

    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 若有诗书藏在心,撷来芳华成至真。 有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孤陋寡闻,平庸至极,...

  • 读书真的有用吗

    我是一个农村姑娘,从小热爱学习,小时候成绩还不错,可到了初二,慢慢的有些下滑,但也并没有产生厌学情绪,成绩下降的原...

  • 读书,真的有用吗?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在我心里却深深有个疑问,读书,真的有用吗? 在结婚三年,孩子三岁,我29岁的时候,我参加研...

  • 读书真的有用吗

    最近几年,不管是主流媒体还是人民大众,都认为中国人读书越来越少了。 同时,很多人因为读书的事情产生了焦虑,有人想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真的有用吗|学者鲁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fn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