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的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通过各种技术的发展传承,逐步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这些技术并不能称为RPA,但是它们启发了RPA的发展思路。追求工作的自动化是人类自发明计算机起就开始追逐的梦想。从最早出现RPA雏形的“史前”时期开始算起,我们可以将RPA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如图1-3所示。
RPA的发展历程
1.4.1 第一阶段(1990—2000):批处理脚本和触发器
随着20世纪90年代硅谷半导体产业的繁荣发展,硬件成本不断降低,促进了办公电脑的普及,大量的企业办公流程也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改为数字化处理方式,20世纪90年代软件产业的代表性事件是微软的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先后诞生。
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支持以命令行的方式逐条执行任务,因为部分流程包括若干个相互嵌套依存的任务,为方便流程的执行,批处理脚本(Batch Script)技术应运而生。
代码编写生成的.bat等批处理脚本,通常用于执行定时开关系统、自动化运维、日志处理、文档的定时复制、文件的移动或删除等固定动作。一般采用手动或按计划任务启动的机制,可提供按日期、日历、周期等多种方式触发规则。这些程序严格来看并不属于典型的RPA程序,只是自动化处理的雏形。
批处理脚本的缺陷是构造简单,缺乏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例如,很难对文档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另外,难以应对流程处理中的异常情况,不够灵活,针对性不强。纯编码的开发方式门槛高,多由IT人员进行,又因为IT团队对业务场景的理解较弱,所以批处理流程大部分都应用于偏计算机底层的自动化运维(SysOps)类流程,很少会触及业务经营流程。
1.4.2 第二阶段(2000—2015):VBA宏编程和BPM
2000年以后,随着微软Office系列软件以及SPA、Oracle等ERP厂商的快速发展,大量企业对自动化处理又有了更多的要求。这其中对效率追求最迫切和典型的是金融领域,例如,对账、审计等金融业务场景,各类企业的往来业务和跨主机系统的业务都会涉及对账的过程,如大小额支付、银联交易、人行往来、现金管理、POS业务、ATM业务、证券公司资金账户、证券公司结算等。
以财务会计为代表的大量工作开始通过Excel、Word等软件进行操作,并且通过网络电子化的方式进行传递。以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企业,为了应对财会处理耗费大量人力的问题,催生了以VBA为代表的宏技术的应用。
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是基于微软的软件开发平台Visual Basic产生的一种宏语言,是在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中执行通用自动化(OLE)任务的一类编程语言。VBA是典型的宏编程语言应用。宏(英文为Macro)由一些独立命令组合在一起,解释器或编译器在遇到宏语言时会进行解析,将这些小命令或动作转化为一系列指令。Lisp类语言也具有非常精巧的宏系统,其构建的语法结构能够提供非常强大的抽象能力和自动化运行机制。
VBA主要用于扩展Windows的应用程序功能,尤其是微软Office软件中的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将重复性的动作自动化,例如,对Excel中每个单元格的数据进行转录和格式调整等操作,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与批处理脚本相比,VBA的特点是应用了可视化图形编程界面和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思路,开发效率相比于批处理脚本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其所开发的流程也比传统的批处理要复杂得多。Office 2000之后的版本在宏编程方面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功能,即“宏录制”功能,该功能的宗旨是降低宏脚本的编写门槛。之前,VBA脚本的编写需要很专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很多功能(如报表文档修改、誊写的场景)如果直接使用VBA编写程序则会非常复杂,开发门槛比较高。“宏录制”功能将手工操作的过程逐一记录下来,变成一条条可执行的脚本,然后自动重复运行。现代RPA因为受该功能的启发也集成了录制功能。
这个阶段,另一项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是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的提出。知名管理学大师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成名之作《公司再造》(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中首先提出了BPM的概念,并在欧美企业界兴起了一股重新设计公司流程处理过程的风潮——通过分析、建模和持续优化业务流程的实践来解决业务难题,帮助公司实现财务目标。
BPM从“事务+分析”的角度来连接公司的员工、过程、资源、服务,对企业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流转过程进行重组和优化,运用BPM流程图进行透视管理,BPM与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都有密切协同。
不难看出,BPM还只是对公司的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与智能化、机器人等并不相干,但是BPM对RPA的后续运用起到了铺垫作用,尤其是RPA实施环节的咨询和流程梳理,都是在BPM所铺下的基石上落地的。
1.4.3 第三阶段(2015—2018):RPA功能成型并投入应用
RPA产品的真正成型是从2015年开始的,UiPath、Application Anywhere、Blue Prism、NICE、WorkFusion等公司陆续成立,并获得了巨额的风险投资。这些企业的共同创新和努力形成了当前阶段主要的产品形态,其中涌现的核心创新具体如下。
运用可视化流程拖曳设计,以及操作录制等技术,部分替代了传统方式依赖编程来构建机器人流程的方式。可视化Robots设计器极大地降低了RPA的使用门槛,让更多的普通白领用户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流程来制作RPA软件机器人,促进了RPA在产业中大范围应用和落地。
此外,控制众多机器人进行任务分配和管理的调度系统也应运而生,结束了传统单机运行的简单流程,开始向大型多任务管理方式转变,RPA的可靠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够从事的流程也变得更多、更复杂。带有复杂控制调度系统的RPA成功地在大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政府机构里应用并赢得了市场的青睐,这又进一步促进了RPA行业的繁荣发展。
1.4.4 第四阶段(2019年至今):RPA的广泛认可和智能化发展
2019年,Gartner公布了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10大关键技术,RPA荣登榜首。Gartner着重介绍了RPA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对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年5月,UiPath获得了5.68亿美元D轮融资,估值达70亿美元,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里估值最高的创业企业,这也证明了RPA已经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2019年对国内创投圈来说也可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RPA元年”,RPA领域的初创企业无不受到全行业的格外关注,国内各类RPA企业纷纷推出产品抢占市场,各行各业也开始拥抱RPA技术,采购RPA产品进行试点应用。
与此同时,伴随着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RPA纷纷与各类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融合,试图突破传统RPA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流程的桎梏,转而从事更复杂、更有价值的工作。这其中有两项技术极为关键: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RPA软件机器人在操纵软件界面时,需要认清并准确定位界面上的元素位置,例如,RPA软件机器人如果想要模仿人类控制鼠标“点击”某个ERP软件里的按钮,则往往需要借助按钮的视觉特征,如边框、区域、位置,以及按钮上的文字,来定位点击(Click)坐标。这个过程需要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近年来,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这些类似的操作实现变得更便捷且效果优异,这就使得日常办公的大量操作,如点击、填写、修改、上传、下载以及对文件中的图文内容的处理都能实现自动化,这又进一步有力地拓展了RPA的使用场景。
自然语言处理也是另一项至关重要的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日常办公中90%以上的操作是与文档资料息息相关的,这些操作包括阅读、归纳、审核、推理、写作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让计算机能像人类一样读懂并理解人类文字的含义,从而能够对文档进行处理。例如,如果RPA想要像财务经理一样审核某个财务报表里的数据是否完整和正确,那么它就要能够“看得懂”文档里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提到的数据的含义,进而根据财务知识来核算数据勾稽关系,判断数据是否存在问题。如果NLP系统足够强大,还可以像人类一样将所发现的问题汇总后写成一篇报告。可见,上述这个复杂的操作任务必须依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作为其核心模块来发挥作用。
科技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RPA技术是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计算机软硬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诞生的产物,目前正在进入繁荣发展和大规模产业应用的阶段。我们也期待接下来随着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RPA还将不断进化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