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原文多读多念多提问,才能加深理解。
一、“无之”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倾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
“无之”,也就是“没有这回事儿。”
郑庄公是埋怨分权给虢国,还是埋怨对自己的不信任?王既然说“无之”,已经分权给了虢国,肯定不是埋怨分权给虢国(当然也是埋怨,只是重点不在此),应该是埋怨王对自己的不信任。
周王说没有不信任庄公,为了表达诚意,双方交换人质以证明自己的诚信。
作者就是针对这点展开了评论。说如果真的信任,就不会交换人质了。如果真的有心有诚信,即使一些卑微的如同野菜水草,或者路边积水的东西也是能表明真心的。两国之间的信任更要诚心,以礼相待。交换人质本身就是不真心信任的体现。
二、诗经
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要理解君子的话,还是要对《诗经》有所了解的。这篇文章的君子说中,引用了四篇诗经的内容。对出现的字,划上粗线。
《采蘩》,讲的是贵族夫人采蘩参与国君的祭祀活动
于以采蘩 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 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 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 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 夙夜在公
被之祁祈 薄言还归
《采蘋》,讲的是女子出嫁前采摘浮萍水藻祭祀祖先。
于以采蘋 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 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 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 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 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 有齐季女
《行苇》
敦彼行苇 牛羊勿践 方苞方体 维叶泥泥
戚戚兄弟 莫远具尔 或肆之筵 或授之几
肆筵设席 授几有缉御 或献或酢 洗爵奠斝
醓醢以荐 或燔或炙 嘉肴脾臄 或歌或咢
敦弓既坚 四鍭既钧 舍矢既均 序宾以贤
敦弓既句 既挟四鍭 四鍭如树 序宾以不侮
曾孙维主 酒醴维醹 酌以大斗 以祈黄耇
黄耇台背 以引以翼 寿考维祺 以介景福
《泂酌》
泂酌彼行潦
挹彼注兹 可以餴饎
岂弟君子 民之父母
泂酌彼行潦
挹彼注兹 可以濯罍
岂弟君子 民之攸归
泂酌彼行潦
挹彼注兹 可以濯溉
岂弟君子 民之攸塈
三、翻译(自己省察)
郑武公、庄公是周平王的执政大臣。但是平王不想郑庄公独大,于是分权给虢公。对此郑庄公埋怨周平王不信任自己。周平王说:“没有的事。”于是周王和郑国就交换了人质。周王子狐为郑国人质,郑公子忽为周的人质。后来周平王去世,周人将政权全部交给了虢公。郑庄公不服气,于是在四月,让祭足率领军队收取了周王室属地温的麦子。秋天,又收取了周王室东都成周的谷子。从此周郑关系恶化。
君子说,如果诚心不是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用。光明正大的行事,用礼制加以约束,即使没有交换人质,谁又能离间呢?如果互信互谅,即使山涧、小溪、池塘、洼地的野草,四叶菜、白蒿、水藻之类,大筐、筥等容器、錡釜等烹饪工具,甚至路上水沟的积水,都可以敬献鬼神,奉献王公;何况君子建立的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诚信,如果按照礼节行事,又何必交换人质呢?在《诗经》中,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都是表明忠信的。
也就是说,如果有诚心,互信互谅,即使是卑微的事物也可以用来交换,而不必交换人质。如果内心并不是真的诚信,交换人质也没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