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所承受的痛苦中,恫吓我们精神的远多余伤害身体的,来自假想的远多余来自现实的。——塞内加
强迫性思维
说到强迫症,两大构成要素:强迫症思维和强迫性行为。
先说强迫性思维,你肯定知道脑海里翻来覆去同一首歌是什么感受,就像是现在很多洗脑歌曲一样,被确认为强迫症,就会遭受这种反反复复,挥之不去,强韧无比的强迫性思维的侵扰。而与歌曲的友善相比,强迫症脑中的想法是可怕,充满威胁性的。
心理学有个学术名词叫作“自我拒斥”,是指“无法达到自我的和谐、统一”。
强迫症思维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拒斥,它们毫无意义,违背个体意愿,得不到自我的接纳与认可。
来看一些典型案例。
“我刚才是不是把找回的零钱吃掉了”
“我锁门了吗”
“我不能坐这个座位,有病菌传染”
最能“安慰”强迫性思维的常见办法是创建某种强迫性仪式——一整套可预期、可重复的行为模式——以暂时性地平息焦虑。
强迫性行为
每天早上花两个小时洗澡,花半个小时梳头发。
强迫症大脑尾状核更为活跃一些。正常情况下,尾状核会帮助个体对知觉到的信息进行常规检测,以防出错,但是一旦它的活性过高,它就会不断进行检查。有人认为强迫性行为就是针对“哪里不对劲儿”这种思维模式的反应。因此,从根本讲,正是尾状核的过度活跃引发了大脑中的强迫性思维,进而导致强迫性行为的出现。
如何对抗强迫症
最好的办法是,让患者暴露于压力情景中,从而学会更健康有效地应对,而不仅仅依靠药物,这种方法被称为“暴露和反应阻断治疗”。
换句话说,还是要直接面对自己所恐惧焦虑的事件本身,而不是诉诸带来短暂安慰和解脱的强迫仪式。这意味着锁门了就不能再回头去检查门锁。
想起一个段子,说有个人强迫症老是回头看有没有锁门,后来为了强化记忆,就每次看完之后,做出一个姿势来标记已经检查过门锁,但时间长了,就又会忘记有没有做这个姿势,于是又加了第二个姿势,久而久之,他每次出门都要打一套降龙十八掌。
所有行为总归都是有目的的,不断重复的行为自然也有它的益处。对于一个出门焦虑的人来说,再次确认所带来的焦虑缓解,哪怕只有片刻,也比任何东西都有意义。
重复性的行为一点一点地缓解了焦虑,所需要的次数本身不是关键。重复性行为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这漫长的重复过程,焦虑慢慢消解,精力也被耗尽。换句话说,由于长时间的折腾,一段时间内维持那么高的焦虑水平本身也很困难。
常用指南
1,强迫性思维是不受个人控制的。
2,强迫性行为是个体为了减轻由强迫性思维引发的焦虑而不由自主采取的重复或顺从性行为,但它的作用只是暂时的。
3,治疗强迫症最有效方法是认知行为治疗流派的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
——《如何才能不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