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笔分享——数码时代的写作与阅读(陈平原)

随笔分享——数码时代的写作与阅读(陈平原)

作者: R_est | 来源:发表于2022-10-29 01:21 被阅读0次

    人文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处,在于其对学者个人的意志、慧心、悟性、情感以及想象力有较大的依赖。

    …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于人文学者来说,永远只能是辅助工具,而非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反过来,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甚至有点担心,数码时代的人文学者,可能面临记忆力衰退、历史感淡薄、独立性减少等诸多陷阱。

    …过去,当我们谈及某位老学者博闻强记,经史子集脱口而出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软件业的迅速发展,总有一天,每个现代人身上都可装备功能强大的数据库,要什么给什么。以前引以为傲的博学,如今只需“举手之劳”,在我,真的是喜忧参半。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坚实的过程”被“虚拟的结果”所取代。

    如果有一天,人文学者撰写论文的工作程序变成:一设定主题,二搜索,三浏览,四下载,五剪裁,六粘贴,七复制,八打印,你的感想如何?如此八步连环,一气呵成,写作与编辑的界限将变得十分模糊。

    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对人文学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不要说凝聚精神、发扬传统、增长知识的功能难以实现,说刻薄点,连评判论文优劣以及是否抄袭,都将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一谁能保证这篇论文不是从网上下载并拼接而成?

    …“信息”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人生智能”以及“生命境界”。前者属于公共资源,确实可以金钱购买;后者包含个人体验,别人实际上帮不了多少忙。除了资料的抄录、搜寻、归类、整理等,真正有价值的人文研究(从命题到主旨,从论证到精神),我不相信“万能的计算机”能够代劳。

    即便有一天,人工智能化达到这样的地步:只需给出一个命题,计算机就能自动工作,并生成一篇逻辑严密、文采斐然的文章。我也不觉得“亲自读书”是多余的。因为,读书除了获得知识,还有养成君子的功能。“快速浏览”造成“虚拟的博学”,同时割裂了原先合而为一的获取知识与养成人格。其结果很可能是:“博雅”(先不问真假)易得,而“君子”(暂别断高低)难求。缺了“涵养性情”这关键性的一环,读书降为谋生手段,人文研究成了纯粹的课题制作,对于许多“别有幽怀”的人文学者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分享——数码时代的写作与阅读(陈平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oa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