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五)

作者: 98ae0474329c | 来源:发表于2018-11-10 14:15 被阅读268次

文/小播读书

第六十七章:超越心的执着

一天,王阳明在通天岩的观心岩讲解“心即天理”的良知学问。陆九川说,前些天另外到了老师的静坐的心法,但是自己还是感觉心里一片漆黑,不知怎么才能达到光明的境界。

王阳明说,别心急,这个光明是出自人的本来心性,唯有悟道,认识到心之本体之后,光明才能出现。这需要一个漫长的磨炼过程。存心养性也是如此,只要你能一心在存养良知上努力,久而久之,漆黑的心就能自动出现光明,但不能急于一时。

所谓欲速则不达,最佳的办法就是将心放开,把自我化掉,融入所做的事情中,与天地同呼吸,与自然共命运,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中去做,反而能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第六十八章:谋略的最高境界

正德十四年,做了多年准备的宁王朱宸濠起兵谋反。王阳明主持平叛大计。用兵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之兵,即伐心之道,攻心为上,强调在无声无形中瓦解敌势,解决敌人。王阳明熟读孙子兵法,用兵如神,深得此道。他的用兵是:奇正相生,动静相宜,虚虚实实,变化无穷。他用反间计拖延了宁王出兵南昌的时间,并为自己争取了宝贵的战略时间,准备出兵平定宁王叛乱。

第六十九章:信念的力量

王阳明指挥若定,谋定而后动,善于出奇制胜,一招制敌。仅用了一个多月就平定了宁王的叛乱,堪称奇迹。宁王在朝中党羽众多,宁王被擒之后,朝中的党羽权贵也担心东窗事发,造谣生事说王阳明和宁王是合谋造反,此时喜爱游玩的皇帝朱厚照南下到江西游玩,然后准备将已经被擒的宁王处死。另外,皇帝南下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调查王阳明是否与宁王合谋,并且还逮捕了地址冀元亨拷问,冀元亨宁死不屈,并体验到了生生不息之仁体,但经过严刑拷打,冀元亨出狱后5天就病故了。王阳明听闻后悲痛万分。

第七十章:怎样才能有效控制他人

就在冀元亨入狱的同时,王阳明的众多学生也被含冤入狱,这是王阳明人生中面临的一场危机。皇帝派来了宠信的巡抚江彬,此人阴险狡诈,事事想与王阳明一较高下,并要求王阳明参加射击比赛,比起期间江西士兵因为技艺不精,所以接连不中靶心,而江彬的士兵因为整日操练所以技高一筹,这时,江彬要求王阳明参与比赛,想看他的洋相,谁知道,王阳明屏气凝神,接连三支箭命中靶心,让江彬口服心服。

第七十一章:履险如夷的智慧

王阳明的射击水平出神入化,震骇全场,皇帝朱厚照派来的三名大将张忠、许泰、江彬均找不出王阳明的破绽,也找不到其与宁王勾结的证据。于是朱厚照亲自召见王阳明,前往南京的途中,经过华山,王阳明和弟子事别十九年再游华山,此时则是另外一番心情。王阳明与弟子登上华山山顶,静坐于一块巨石上,心中空明澄澈,没有了世间烦恼缠身,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在华山登山的这几天,王阳明似乎忘记了外界了一切,不再理会人世的烦恼。其实,皇上早已派人跟踪王阳明至此,看到王阳明一心修身养性,没有叛逆之心,随后告知皇上,让他继续返回江西做巡抚。

第七十二章:如何以不变应万变

朱厚照继续在江西等地游山玩水,江彬等人也一直不忘制造谣言说王阳明有谋反之心。同时皇上身边的付卫军队也全书江彬的人,王阳明洞见江彬对皇上必有阴谋,对皇上可能不利。

一天皇上在游玩时突然不见了,王阳明闻讯连夜赶往赣州,集结军队,连夜操练,王阳明身边的朋友均劝说他回报一下,因为皇帝不见了,自己还操练军队,别人肯定以为王阳明试机谋反。但王阳明反其道而行之,仍然不为所动,泰然处之。最后终于威慑了江彬等人,而皇帝也终于回来了。

看似走投无路的王阳明,坚持了自己的内心,进入了大智若愚的境界,看清形势,以更高的智慧来处理了这场危机。

第七十三章:获得卓越能力的诀窍

正德十五年,朱厚照在南京骚扰了一年多后,回到了京城。王阳明在这一场危机中,处变不惊,如履平地,一一度过难关。经历了这场危机的王阳明,更加坚信良知,参透天机。王阳明回想这几年经历,心中万千感慨。随后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的思想。良知即本心的发用。如能领悟到天地宇宙的规律,发现本心妙用,则能获得一种心灵的安定,拥有超于常人的智慧,以此良知应事接物,自能驾轻就熟,无往不胜。

致良知要做的,就是要在工作和心灵的安静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让心灵只停留在此刻,让真心任运自然,活泼无滞。

正德十六年,朱厚照驾崩,世宗即位,即嘉靖皇帝。王阳明江西讲学“致良知”,门徒越来越多。学生问王阳明如何做到不动心,也能达到用兵如神,应事自如的境界。

王阳明笑到: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明白其中道理,不过能达到洞悉此心良知的境界,融通一切,心静而神灵,就有有了一种大智慧,做了什么能举一反三,就能事半功倍。

第七十四章:本体意识的奇妙作用

学生继续问道:良知妙用是怎么回事,如何才能获得妙用。

王阳明说,要洞悉心之本体,领悟到良知的妙用,就要格除物欲,是自己的心出一个正确的,中和的状态。放下患得患失的心态,纯以真心去应对。

在平时良知会被各种外界干扰掩盖住,唯有专注全身心,处于一种极端的敏锐状态,心灵无比空虚,却有高度专注,接触到外界事物时,心神就能自然做出本能反应,此即为良知的妙用,就是以本心的虚灵去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丝毫不加自我的观念在其中。

那为什么良知有如此妙用呢,王阳明回答:这是因为人之本体本来就神妙莫测,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不断变化周流,如果不去人为干扰,它就能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行事,把它一切都完成得非常完美。大多数人没有将良知发挥出来,是因为被利害及毁誉等种种私欲遮盖了。

无论面对任何困难之事,都能与大自然的本体相通相感,洞悉其规律,以一种最合乎实际的巧妙方法来应对,这就是顺势而为。关键要识别其势,然后以澄澈之心虚而为之,则无大过。

第七十五章: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

世宗皇帝求贤如渴,得知王阳明平定宁王,并剿灭了乱贼,于是召见入京。一些当朝的权贵怕王阳明功高盖主,极力阻止王阳明入京。在路上钱塘一带王阳明收到圣旨要求原地待命,王阳明便索性回了趟老家余姚,不久,朝廷下令王阳明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看似升官,其实也是一个闲职。弟子纷纷为其鸣不平,明明立下大功,却明升暗降,抗议朝廷奖罚不公。但王阳明却极为淡然。早已经历九死一生,看淡了生死。

王阳明深明易理,懂得阴极而阳生和阳极而阴生,物极必反的道理,天地万物运行自有其规律,不可勉强为之。自己在数年里,事业一直顺风顺水,在当朝的影响力早已没几个人能望其极。《道德经》云:大成若缺。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无瑕的,若是完美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了。

这次回老家才得知其大弟子徐爱英年早逝,不经让王阳明黯然神伤,感叹生死无常。

第七十六章:致良知的秘密

正德十六年,王阳明回到家乡,他故地重游,也是衣锦还乡,乡亲们出面迎接。其中有位年轻人钱德洪对王阳明心学仰慕已久,决定前去拜师,而且还带动了家乡很多学生前来拜师。王阳明家里很快就门庭若市,人满为患了。

讲学前,王阳明照例又是一番静坐。钱德洪自幼学习陈朱理学,有时也静坐,所以很快就体验到了一些静谧的境界。经过王阳明指点后,又很快体验到了虚灵不昧的境界。在宁静中他的心灵体验到了一种自由的感觉,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一片洁净的世界,心灵和天地在进行着浑然无间的交汇,似乎融为一体。在讲了致良知的微言大义后,学生们听到欢呼雀跃。

第七十七章:天泉桥之会

正德十月,世宗皇帝决定对王阳明加官进爵,封新建伯,三代并妻一体追封。不久王阳明父亲因病离世,王阳明照例在家守制,这一守就是6年。在此期间,也收了很多的学生。其中学生王畿也拜其门下。后来王畿和钱德洪都是其得意门生,王畿后来创建了稽山书院。在王阳明讲学其间,老弟子也纷纷前来。

第七十八章:碧霞池夜坐

众弟子齐聚天泉桥下,环坐碧霞池畔,聆听王阳明讲学。一位弟子问:《论语》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与仁,游于艺”是什么意思。王阳明比喻到,志于道就像是去选地方,准备材料盖一栋房屋;而据于德就是已经修好的房屋,有地方住了;依与仁就是常常在房子里面住,不再离去;游于艺就是加一些请棋书画等来装饰房间。

又有学生问,自己读书时,时常想起科举的思虑,该怎么避免。王阳明解释,在读书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内心清澈而虚明,不要让功名成为读书的牵绊,把读书当成调整自己内心的方式。

又有学生问,自己经常对很多事情产生敬畏之心,该如何是好。王阳明解释,君子所说的敬畏并非恐惧和忧患心理,而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所不闻”,就是在任何时候保持小心谨慎的心态。

第七十九章:天泉证道

在老家守制的六年,王阳明广收门徒,并不断完善其“致良知”学说,认为:心之本体无善无恶,知善知恶、知是知非乃是良知,致良知须为善去恶,反身而诚,戒慎恐惧而行之。

嘉靖六年,这种悠闲自得的日子被打断,朝廷决定派王阳明任广西任两广总督。

出发前夜,王阳明的两名学生王畿和钱德洪对致良知存在分歧,于是前来请教老师。王阳明说:觉得心体上有善恶的存在,这只是你自己意识上的一种看法,良知的本体原来一无所有,本体只是如同虚空一般的空灵无物。

最后王阳明让他们两位学生记住四句话,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是意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八十章:良知究竟在何处

在王阳明到广西前,广西爆发严重民变,所以朝廷没办法只得任命王阳明前往平定民变。九月初九,王阳明动身前往。此时王阳明身体早已不如前,肺病缠身。但沿路学生听闻王阳明经过,都纷纷前来迎接。其中一些学生见到王阳明更是喜极而泣。王阳明一路讲学论道,十一月二十日,王阳明经过千里行程,终于到达广西梧州。

第八十一章:最后的征途

在沿途讲学之余,王阳明已将广西思、田叛乱的事情打听清楚,到达梧州后制定了一个恩施并重的策略,一方面上书朝廷要求土地改革,另外集结重兵给叛军造成威胁,很快王阳明便招安两地叛军,从此平定思、田叛乱。之后王阳明乘胜追击,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围剿了八寨、断藤峡。可谓战果辉煌,连王阳明自己都没有想到。

第八十二章:此生光明

十月,平定叛乱后,王阳明上书要求回家养病,朝廷久久没有回复,王阳明便命令开船东行回家。即使重病在身的返乡途中,王阳明也不忘讲学,王阳明在写个学生的信中写到:只要专心去做一件事,心无懈怠,亦不去追求目的,时时活在当下,就能摆脱外物的牵挂,使心灵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王阳明用毕生去追求和探索生命的真谛,他大力弘扬心学,就是为了揭示人生的意义,探究更深层次的心灵的奥秘。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他的学生周积陪伴在其身边走完了他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躺着病床上,王阳明看见周积道:我就要去了。周积问老师还有什么话要留下。

王阳明微微一笑:此生光明,亦复何言

言罢,闭目而逝。


心学(五) 精选必赞版

每天读书10分钟 心理学了没? 

我读《苏菲的世界》

阅读 1911

讲了凡四训之谦德之效

阅读 446

弗洛伊德的30个经典论断,揭示现代人深层心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98ae0474329c:https://www.jianshu.com/p/a81937208c61,书店链接😇👍
    98ae0474329c:@六尺巷里 识别底图,😇👍方可入
  • 瑾字翁:伟人心胸宽广!
    瑾字翁:@六尺巷里 正确认识世界,调整好自己心态才能因应世间万物
    98ae0474329c:@南湾邻翁明才 导读: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点。字数 26247,分五节刊载,鸣谢简书小播读书提供。

    整理认为,王阳明不愧为“世界近代心学之父王阳明”。连弗洛伊德、拉康、荣格之西方现代一流心学家们,也自叹弗如。如拉康研究主张“人生活于言语”、“切割“的镜像理论,风行百年前欧洲,每日讲座听众逾千。当年欧洲经济十分发达,人们心里反而万分空虚。正如大革命前的法国,当下中国也刚刚踏入或正在越过“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心学成为一门热门课程,不足为奇。当年的心学导师拉康们还是常常迷惑于“自我在哪里”,发出“我是谁”、“镜子里的我不见了”等西方之问。他最终折服于东方智慧“心外无物”,从而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指导千万欧洲人很快悟出了“自我、本我及超我”。

    愿大家仔细阅读。附@小播读书原文,略校个别文字,以简化阅读时间,尽量不失原意。亦谅之。😇👍
    98ae0474329c:@南湾邻翁明才 厉害了
  • 孟婆的碗不空:这是真正的大师
    98ae0474329c:@海夜听风 哈哈哈哈哈哈
    98ae0474329c:@海夜听风 学之
  • 98ae0474329c:心😇👍

本文标题:心学(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pz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