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同窗,沙棉厚谊同甘苦。
三峡共游,携手红尘共晚情。
高阳台。机电厚谊。
姹紫嫣红,群星璀璨,曾经机电风光。书画争鸣,诗山诗海翱翔。车磨刨铣皆拿手,绘青春,一路芬芳。未相忘,情满车间,汗洒机床。
天涯浪迹家乡远,忆沙棉景物,千里迷茫。渐染双鬓,何需淡抺浓妆。松竹梅雪依然是,映晚霞,傲立斜阳。柳枝旁,旧梦难寻,心也彷徨。
“来一段!”
“来一段!”
大巴车里,群情激昂,有男生还吹起了口哨,同学们高喊着“来一段”,女生座位里还推出来两个美女,让她俩站在走道上唱歌。
好一派欢愉的景象,在欢歌笑语里,以为是一群二十来岁的青春少年,定睛一看,咦!有几位双鬓斑染,有几位头发花白,还有几位额头爬了两道皱纹,他们是一群中老年朋友,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丝毫不显老态。
他们是沙棉技职校82届机电班的同学,今年5月20号,举行“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主题的35周年同学聚会,除了少数几个因要事不能前来的同学外,基本上能赶来的都参加了此次聚会。他们请来了老校长赵德云,与他们参加“长江三峡游”纪念活动。他们从四面八方奔来,为求一个心愿一一见见老同学,为求一个情难舍,为求一个心再安,82届机电班的这个集体,是让人感动与敬重的一群校友,有连夜从北京来的王隽,从上海来的高和余,从广州来的徐忠,还有从异国他乡赶来的陈露,还有卉娟,马晓萍,还有部分留在沙市的同学,全都推开手上的工作,只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与旧友们欢快同游。
赵德云校长说:“重逢三峡寻旧梦,三十五载一挥间,你们能团聚共欢颜,实属不易!是你们曾经在一起同窗共读,一起辛劳工作,一起生活共甘苦,一道旅程同悲欢。沙棉,有你们终身难忘的美好时光。”
那一双双久久不愿放开的手,一个个热烈不愿分开的拥抱,望着昔日的同窗好友,感概万千,参观曾经学习过的教室,住宿过的寝室,工作过的车间旧址,恍若隔世,35年过去,他们已年过半百,很多都有孙子了。岁月催人老,不变的,是同学间的真诚的友谊,是那一段不老的情感。
在前往宜昌旅游的大巴车上,发生的文前热闹的一幕,那两个站在走道上唱歌的女生是李存霞与乐嘉玉,巧的是,她们还真的结了亲家,同学们起哄,要她俩用豫剧腔演唱《亲家母》,盛情难却,于是,她俩一个抓住车内吊环,一个扶住走道立柱,面对面还真的唱了一段《亲家母》,同学们哈哈大笑,她俩双手相握,相视一笑,同学成了亲家,亲情延及子孙,真是缘分不浅。
82届机电班,是技职校响应沙棉厂部的号召,由赵德云校长牵头,向湖北省纺织总校申请,专开的一个机电班,主要是为沙棉培养机电方面的人才。那个时候国企难进,城市户口难转,几经波折,在沙市及周边地区招到43位学生,首届机电班成立了。他们多是高中毕业生,有很多高考只差两三分的同学,机电班的专业方面主要是空调、车工、电工。他们努力学习,两年后分配在沙棉工作,为沙棉机电行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值得一提的是,43个同学中,男生有33人,女生10人,喜结连理的就有4对,那个唱歌的女生乐嘉玉,便是与同学江涛结为夫妇,伉俪情深,携手共老。这个同班同学结婚的比例算是很高的了,想我们那一届,17个男生,125个女生,成功的只有周兆海孙耀莲这一对。
机电班的同学热情重义,互帮互助,在有生的日子里,不因名利钱财而利用,不因成败荣辱而疏远,不因时光流逝而生分,不因距离相隔而遗忘。若是有同学来到另一个同学所在的城市,一个电话,所在城市的同学会抽出时间相陪。若是有同学家里有红白喜事,他们都会前往捧场,尽力相帮。这是一群可爱可敬的学长,他们把友情溶入了生命中,把友谊溶入在骨子里,在这重利轻情的时代,实属珍贵。
在学校毕业后,班长徐忠留校任教,大部分同学是分配在机电车间上班,那时候的工作主要是车床,铣床,白铁,钳工。有9个男同学分到布机车间做修机工,女生有分在空调组与电子组的。无论在哪个岗位,他们都认真跟师傅学习,努力工作,团结同事,配合生产车间工作,为沙棉的机电后勤保驾护航。
他们之中有只干了两三年便离开的,有干了十几二十年离开的,有直到现在还在乾盛(沙棉改体后的公司名)上班的,工龄都有33年了。
那一届以技术力量见长,分到各部门的多成了技术骨干,代永盛尤为优秀,他在机械方面很专业,曾多次被评为“沙棉公司标兵”光荣称号,他在车、磨、创、铣等技术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对车间的设备维修及改造中有独特的见解。代永盛性格温和,乐于助人,继承了沙棉老一辈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发扬了沙棉人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工人技师,如那憨厚的老黄牛,默默耕耘在沙棉那片热土,沙棉垮了,他同其他的8位同事,至今还在乾盛公司的机床上,用生满老茧的双手,奋战不止。
卢颜青从1984年到2014年在机修车间上班,一干就是27年,1987年至1990年公司派他到武汉纺织大学设备管理专业学习了三年,是一位资深的设备技术方面的高手,还是一位优秀的管理人员。沙棉砸锭减员后,为了减轻负担,机修车间实行承包管理,向公司缴纳部分费用,与生产车间的合作按计件付费,工资独立核算,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也大大增加了劳动量。他们到厂外找业务,加班加点完成订单,承包后人们叫他们的单位为机修厂,于是他们便很少有了周未,机修厂有过很多的故事,卢颜青和他的同学们一路走来,也是经历了太多的苦辣酸甜。
机修车间就在我们布机车间的正后面,是沙棉除了前纺、细纱、筒捻、准备、布机、整理这六大车间外的第七车间,多的时候有60多人,我在上班的时候去玩过几次,满屋子的机械设备,到处听到叮哩哐啷的响声,他们是技术人才,走向社会好找本行工作,车间出去的工人,基本上都是转行的了。
“徐忠班长,陈露同学后天十点到广州,请做好接待工作。”
“马晓萍班长,你好多天没发红包了,这个领导怎么当的。”
这是他们同学微信群里前天发的留言,后面还加上两个咧嘴大笑图片。
这群可爱的人,青春不老,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