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愈发明白,曾经为什么要学数学、学物理。学斜坡上的正方体,学第一宇宙速度,学细胞核线粒体。
昨天在听领导解析工作的方式,类比物理学中分析运动小车里的球,我想起来这种思维模式本身,它已经融入我们生活,成为我们对事物认知基础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去追溯它的本源。
我曾经无法联想“学好数学”与“过好人生”的关系。尽管我的成绩不算差,学起来还不是太吃力,但是在思维认知层面,我仅仅默认学习是为了考试获取个高分然后上一所好的大学,上一所好的大学可能让我获得更圆满的人生。仅此而已。再往前推还稚气未泯之时,更以为学数学只是方便买菜的时候找零钱不被骗。但往后我逐渐无法解释学不会微积分一阶导数对我们的生活究竟产生什么影响,考试拿40多分还不是一样过日子。
到现在我才逐渐明白过来——那些过去学校里埋头苦念书的日子,无数个天没亮的早读,熬夜挑灯的奋战,晦涩的方程式背诵,统统都在做一件事——定调。
是的,定调。定调我,我这个人。我未来的人生。
那些日子都是积木,在一块块筑建我的思维框架;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思维框架又决定了我在做事的判断力,理解力,决策力。
所以啊,我过去所有的努力,本质意义并不是为了奋斗出一个好的文凭,作为未来职场的敲门砖——我通过努力建立起自己的门槛,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学历的起点,而在于决定我未来行为和选择的核心逻辑和准则。
为什么过去的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为什么当今大部分的中国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些奋斗的日子中我们都未曾真正意识到奋斗的原因,我们只是知道要努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努力出来的成果有什么意义。
从背诵古诗开始起,我们就接受并习惯了带着模糊概念去做事,都还没搞清楚事情本质,就开始启动脑马达,吭哧吭哧“努力奋斗”。因此很多情况下我们从未想过“为什么”,更从未思考过思考本身。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是义务,是理所当然;上课说话、不听讲 ,应该受到责罚;满分是优秀的定义;努力学习,就是“正确的事”……
当一群众人在不了解奋斗意义的时候,所有的奋斗行为都只是为了达到一种合群的体面。
更讽刺的是,尽管我们没有经过深度思考,但我们都有非常强烈的目标感,并驱使我们不断前进。
拆解一下,我们源源不断的目标感来自哪里?
我们所学事物的背后似乎总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们的目标就是等候有人将那层幕布揭开,然后对比自己与揭晓的偏差多少。接下来再继续努力,所谓的进步就是尽力缩小和它的偏差。
我们从小就知道记笔记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笔记的价值在哪,只知道要埋头做笔记。
我发现学生时代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无不在在深刻影响如今自己的方法论和做事习惯,不论职场中还是平常生活里。
高中的时候,学习进度很紧,我读的理科,自己脑子也不算十分灵光那种,老师语速巴拉巴拉很快,我有时脑子转不过来,就会赶紧先记下来。要是PPT有一面知识点特别多,一下子应接不暇,于是赶在PPT跳转下一页前,手就速速抄写。耳朵也听不见老师在说啥。抄就是了,反正抄下来就是我的东西了,我下来再找时间复习。·
可是,我后面是不是真的会找时间把抄下的所有笔记过一遍?就算是,这岂不是相当于花去了我双倍的时间……
最最重要的是,这反而形成了非常致命的一点——这个过程养成了我抄笔记不过脑子的习惯。我默认了这些知识点很有价值,为了避免它溜走,第一反应就是抄下占为己有,于是接下来的所有注意力都聚焦在了抄笔记的手上。
往后我每当看到特别有价值的内容,我的第一欲望竟然都是抄下来,抄下来。
当我有一天突然醒悟,觉得十分讽刺。为什么我不马上用眼睛认真逐字读一遍,然后心里记住?能记多少,就记多少,剩下的,就忘掉,不care。进入了心里的,理解了吃透了的,不是才真成为了自己的?我收藏夹里几个G的内容,笔记本砖头那么厚,有用吗?我就很少会去主动翻垃圾堆似的凌乱的收藏夹。这和我有一个空荡荡的收藏夹,有什么两样?
人类的大脑,才是容量无限的知识库。我应该做的,是存入大脑里。大脑才是带着走的,最忠诚的随身伙伴。大脑能存多少,就存多少,存不下的,就算了。那么贪心干嘛呢?人本来就不指望学会天底下所有知识的。在大脑里存过了一遍,实在担心丢失的数据,才再在外界做一次备份。
这种优先级的顺序,遇事时的本能应激,正是由自己的思维模式决定的。思维模式,就是过去无数个汗淋淋的苦日子一点点砌起来的。这才是我刻苦读书的意义。一张张满分的试卷,不是刻苦读书的意义。分数只是刻苦读书过程中的milestone,milestone起的只是振奋士气的作用。它不具有决定性。它不代表未来。代表未来的是我,是我这个个体。我就是我的思考。我由我自己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