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被名字耽误了的好小说,虽然文章推理精巧、关注问题严肃、行文流畅,虽然有东野圭吾的加持,但单恋两个字,直接联想到青春期的恋情懵懂那一抹青涩,非东野真爱粉,大概率是不会翻开这本书的。
书中主要人物存在性别认知的错位,而全文的推理落脚点也针对普通人心中的性别认知,造成将凶手排除在外而直接导致没有嫌疑人出现的情况。有性别认知障碍的人已经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嫌疑人杀人是为了保护团体之人,嫌疑人躲藏也是为了保护小团体之人。
正是因为和嫌疑人接触频繁,让正常人开始反思自我性别认知,于是蛛丝马迹凑在一起,真相浮出水面。通过小团体的接触点话剧社团,揭开蒙在推理人眼前嫌疑人真实性别的面纱,真相直逼眼前,豁然开朗。
嫌疑人肉体男性A,有性别认知障碍,曾经在大学中,真心的喜欢过两个人,这两个人一男B一女C。三人在一起组成小团体,情比金坚,即便几十年过去了,依然能让这对男女选择帮助嫌疑人,相信嫌疑人并非凶手或者即便是凶手也是过失杀人。最尴尬,男B和女C毕业后最终结婚,而男A虽然情感上纠缠不明,但消失在夫妇的生活中,此次的突然出现,而且是以女性状态的出现,对夫妇考验颇深。
夫妇两人是有情感基础的,毕竟一起风霜雪雨几十年,是最熟悉的战友和伙伴。但情感不代表是爱情,婚姻也不等同于爱情,而没有爱情而勉强两个人在一起,如果没有外来刺激,或者还能继续维持,但男A的女性面出现后,犹如投入平静湖水中的石头,煽动翅膀的蝴蝶。
一方面男B对A的女性面有新鲜感,加上曾经的情感,于是牵动心魂。另一方女C对A的大学男性面念念不忘,是心中的白月光和红玫瑰,越酿越醇厚的美酒。于是夫妇两个都不自觉的朝着爱情上的离心离德一路狂奔,最后只能离婚收场,好在离婚很体面,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嫌疑人引发夫妇两的大变动,导致躲藏只能另选他处。而越是转移的多越容易留下破绽,再加上追在身后的杀人事件关注者从未放松警惕,最终暴露了小团体,这个一看就很难被主流社会接受的小团体。
个人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很多人眼中极为理所当然,生物学上是什么,性别就是什么。而对于肉体和内心在性别上认知不同的人而言,社会不仅不接纳和认可,反而用嫌弃、抵制的种种行为,增加他们自我性别认知的难度,让他们无所适从,比如娘娘腔或者女汉子,细细想来,是否有贬低的意味?
性别的选择,应该是每个人独立自我的选择,不应该被生物学上的选择所裹挟。男女两性在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事业角色中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仅仅按照生物学来确定个人的角色,世界岂不是单调了点。社会的进步与对不同事物的容忍度息息相关,越是百花齐放越是丰富多彩,越能持续多样多角度的促进社会进步。
从小耳濡目染的社会化的男女性别观念,是否悄然蒙蔽了自我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追求?物种相同的人类从性别关系上能划分的绝对不仅仅是男女两性,而应该有更多的可能,对于其中小众的选择,应该有更大的宽容和认可。
另外,男女两性在情感处理上的区别明显,书中也表达了此类观点。男性在面对情感挫折时,更愿意选择做一个孤胆英雄,独自承担一切,对任何人都不解释。而女性在面对情感挫折时,更倾向于倾诉排解情绪,既不是回避问题,也不需要提供解决方案,只是在反复的情绪中释放挫折情绪,感到内在安宁释然后自然能做出选择。
在我个人,关于性别认知方面,我更认同不要在意生物学上的男女之分,而应该倾听内心更希望用何种方式来面对世界、解决问题。不要被男女之分迷惑了双眼,要适时的跳出小天地,才能见到内心大自我。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应该更多关注自我内心的喜乐自在,而不应该用社会的观念来固化自己的行为、认知和心理。
关于性别认知 读《单恋》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