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中都有一块魂牵梦绕的土地,无论身处哪里,得意失意,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它,正所谓远游在外有时归,免不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生育每个人的乡土地域,都连接着挥之不去的血脉之情,它可以回答“从哪里来?”的终极问题,也就是所谓“根”的所在,正因为有了“根”的依托,才可以寻求“到哪里去?”的人生答案。
千年前的苏轼,生命多在颠沛中流离,每当疲倦烦忧的时候,常常会思念故乡,踏上那条旅途,看看他是如何诉说。
元符三年五月,苏轼受命从儋州移往廉州安置,在此途中经过澄迈。他已经厌倦了漂泊生活,在心下暗自期待,这次移任或许会离故乡近一点,但留心打听后,方知归途依然遥远。此时突然看到眼前有一座高阁俯视着跨水长桥,他的视线被一群白鹭吸引,跟随着它们在秋浦上飞翔移动。不知不觉中晚潮悄然褪去,只剩下一片青葱的树林没入暮色之中。
苏轼回顾自身,想必时日无多,一定会死在这偏僻的海南荒村了,天帝应该会派遣巫阳来召唤他的游魂吧。远处的天空和苍茫原野几乎连接在了一起,就在这相接之处,高飞的鹘鸟逐渐消失。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青山犹如一丛黑发,那里正是中原故乡之地。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宋 苏轼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苏轼的这两首《澄迈驿通潮阁》是在旅途中写成,他对于多年的漂泊,早已有所厌倦,眼前归途遥远,不免心中惆怅。虽然这种愁思深埋在心底,但他习惯于很快的转移思绪,无论是“眼见飞阁”还是“贪看白鹭”都可见其乐观态度。
理智的判断,苏轼知道自己很可能终老在异乡,但心中始终愿意期待,正如期待天帝一样期待朝廷有朝一日将他召还。伴随着思绪望向天边的中原,那里是故乡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