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圆满,是人的同性。
现实是人生难以周全,总会有遗憾,Apple的标志就很懂这一点,被上帝咬掉一口的苹果。
当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时,经常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感觉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总结。
那么可能意味着这个答案并不周密,只顾及了问题中的某个侧面或者局部。
要把一个问题所牵涉的方方面面想清楚,困难得多,只有少数思维能力极强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可以说,一个人思考问题的周密程度是个人思维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
周密地思考问题很不容易,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的信息,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比如一说到辍学创业就想到盖茨、乔布斯这些极端成功的例子,却完全忽略数量多得多的辍学创业的失败者。而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显然这些极端个例并不能反映总体情况。若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思考就可能出现偏颇。
第二个原因是“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也就是人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那么接下来就往往只是在佐证这个看法,只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论据,而对相反的论据视而不见,因此就无法从反面来考虑问题。
第三个原因是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每个人很难自己去消灭这些“盲区”,因为它们属于“未知的未知”,即一些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盲区,最多只能逼近无盲区的状态。
总的来说,人在思考时可能会有很多毛病,会被生动的个案吸引,会固执地捍卫自己的观点,还会对自己的未知领域毫无洞察。
约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说:“思考像是用网逮鸽子。有时你绝对不能把网拉得过快,否则除了一根羽毛什么也套不到。”
思维是一种比较奇怪的东西,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凝聚的、坚固的、稳定的,反而是跳跃的、流动的、易变的。它不像一座高山,更像一条河流。它如何流动,是静水深流还是急流险滩,取决于承载它的地形。
我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研究思考,最主要是因为,写作本质上是思考的呈现,用文字对思想的表达,如果思考不能触及本质,写出来的东西永远只是流于表面,不能触动人,影响甚至带动一个人的行动,进而改变一个人。
总结一下,思考是难以周全的,只能尽可能去完善,意识到这一点,就不必反复苛责自己,觉得为什么自己想不到,自己想的不完善,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实践上。
每个人的认识都没法超越实践,认识是落后于实践的,所有在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改进实践,是必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