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间,我的朋友向我推荐了B站。其实之前有B站,但是之前总感觉B站是做的非主流,跟我关系不大。知道我的朋友再次向我推荐,我下载之后认真的看了一下。里面确实有不少好东西。顺着自己的学习线路边搜索到了这样一个好课程。
这个课程是北师大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研究院所做的,关于在疫情期间家庭教育。本期是北师大教育学部邓林园博士,结合自己育儿实践以及自己的教学理论讲解的在疫情期间如何建立良好习惯。
疫情期间如何建立良好习惯首先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在某些人身上形成,便会形成规律性,连续性,自动化。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父母都希望孩子养成一些爱学习,早睡早起,讲卫生合理使用手机等好习惯。父母也不想看见孩子养成做作业马虎,邋遢,睡懒觉,熬夜,手机不离手等坏习惯。可是这些习惯需要怎么去培养呢?这个课程邓博士便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什么是习惯父母如何帮孩子养成好习惯?邓博士总结出了ABC法。这些方法先简单说,第一步需要进行铺垫。父母在孩子行为习惯产生之前,可以做些什么才能让父母希望看到的行为习惯,更可能的发生?第二部步惯养成过程。父母可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形成父母希望的习惯?第三步结果。当孩子行为或习惯发生后,父母做什么才能维持积极行为或习惯消退不良行为和习惯?
ABC法邓博士对自己的方法进行简要的叙述,之后便开始进行详细讲解。
一、铺垫Antecedents养成习惯第一步需要进行铺垫,首先要营造良好氛围。我营造良好的氛围,首先要做的是优化当前自己所处的物理环境,要保障家庭成员在空间界限和相对独立性要在工作学习娱乐计划的时间上有所些协调。一个家庭里面生活着很多成员,彼此之间又有很多的事情要做邓博士编给出了一个案例,爸爸要开网络会,妈妈要写工作总结,女儿要弹钢琴,儿子要写数学作业,姥姥要看电视剧,姥爷要用手机斗地主。而这些行为和工作,我们都不能说有些无用,有些有用。家庭之间所有人的事情都要得到相应的彼此尊重,在这个基础上,就需要把每个人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协调有些人,有些事情,能不能先做?有些人,有些事情,能不能放后再做?有些人,有些事情,能不能同时去做?彼此之间有所协调,又不至于产生较大的干扰。
接着需要父母榜样示范作用。孩子是跟整个家庭生活在一起的,父母长辈之间做的事情,说的有些话往往成为孩子学习的模板。邓博士在里面说了一句话,孩子往往看到什么边会学什么。关于父母榜样示范作用研究的东西又有很多,例如代际传递、耳濡目染,同时身教重于言传。身教重于言传这个是社会学习理论方面,关于青少年自控力研究。邓博士和他的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发现自我控制低的父亲对孩子的行为监控能力弱,反之对自我控制高的父亲,对孩子行为监控能力高。邓博士在这里讲了一个案例,一个初中老师向她讲,怎么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女儿玩手机?而且每次说让女儿不玩手机的时候,女儿老跟她顶嘴。而女儿往往又回了一句,凭什么你能玩手机,我不能玩手机?这位老师对女儿的回答便是,我在外面忙活了一整天,上了一整天的课,回家玩玩手机,放松放松,怎么了?其实这里面边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味道。我们想一想,难道孩子学习一整天它就不累吗?他就不应该玩手机吗?所以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在期待孩子想要做到自己要的行为之前,父母最好先做表率作用。如果说想要让孩子喜欢看书,提升文化素质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自己也要看书,还可以做一些亲子活动,比如一起背诵古诗词。
父母的榜样示范第一条是态度的示范,作为大人,在孩子面前抱怨这肺炎什么时候能结束?天天憋在家里,烦死了!我们可以改一下心平气和的跟孩子说,这疫情虽然限制我们的生活,但也是难得的机会,让我们一家人九这么长的时间在一起交流,放松心情,我们应该享受它。换种方式能给孩子积极的正向引导。
第二条是行为的示范,有的父母一边拿着手机看抖音,一边跟孩子说你好好读书。其实我们可以换过来,我们跟孩子一起看书。这里我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即使是父母看抖音,也要看一些积极正向有格局的抖音,而且让孩子看一看自己看到的抖音内容,对孩子既有说服力,又能够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和网络。要不然边是邓博士说的要培养孩子看书最好的方法便是跟孩子一起看书。
第三条是情绪的示范。作为父母,当对孩子不满意时,就会大吼,数落六子的各种缺点。有些父母还好,经过稍加点拨,便能够明白,但是有些父母反过来又说孩子,这孩子怎么跟我家里感觉长的不像?脾气性格怎么那么暴躁?其实我们可以换种方式,找到一个合理的方式和场合,心平气和的讲出对孩子的期望。
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下面便是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这里,邓博士举了三个案例,案例讲的是一个来访者男孩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说想要听听别人跟他说话,尊重一下他的行为,反过来如果她在家里得到尊重的话,他便不会专门找心理咨询师做这些事情了。案例二讲的是现在二胎状况下出现了一些情况,邓博士的一个朋友,家里有一个总爱发脾气的二女儿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后来经过简单了解,发现这个二女儿是寄宿上学,只有周六日才能回家,平常对孩子关注的不够多经过邓博士引导孩子的母亲发现只要经常跟孩子说话去沟通事情,而女儿发脾气的次数便会减少,或者没有。其实这里便是发现二女儿发脾气,无非是想要引起母亲的关注,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多陪陪自己。后来母亲这样做,儿女儿情绪状况改善了好多。下面邓博士还讲了一个研究,母亲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但是研究里面又发现,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高质量的陪伴养育孩子,母亲的情绪会安稳很多。所以养育孩子不仅需要母亲,更需要父亲高质量的陪伴。
其实怎么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呢?邓博士给出了很简单的操作方式,就是怎么听孩子才会说?既是有效的倾听即可。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共情式的表达即可。
关于如何有效的倾听,在心理咨询里面便有一种叫作SOLAR技术。做出了研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形式。但同别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要面向对方,身体姿势呈一种开放的状态,身体稍微倾向对方,在交流的时候要跟对方进行良好的目光接触,当然,整个身体呈现一种放松的状态, 这些对方都是能够感受到的。
接着讲的是反馈,倾听不仅要听,还要思考给予反馈。反馈的目的在于让说话者继续说下去。这里面有很多形式和方法,在讲解的时候,采用鼓励和重复的形式,‘嗯哼……’采用澄清,‘你刚才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采用释意,‘听你刚才说这么的,我听到你跟同学关系不太好……’进行情感反应,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你肯定觉得特别难过……采用概述等等有好多种方法。
接着是讲共情,邓博士讲到这里的时候,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之前不论是面对学生孩子,一些小孩纸一直在苦口婆心的讲道理,现在感觉到讲道理,不仅让孩子感觉到反感,也不会有多大用处。其实我们做事情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要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关注孩子的感受,反馈出孩子的具体感受。发生了事情之后,孩子的情绪处于一种应急状态,这个时候讲道理换成谁都不大愿意听的。在这个时候,我们体会关注反馈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让孩子从中明白到我们能够理解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才会进行下一步给我们谈一谈其他事情。
如何进行共情式反馈呢?等博士在下面给出了三个参考的句式,我们可以就其中一个进行实践操作,反复练习。弄明白之后逐一的应用到实践中。
其实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左边的红字和右边的黑字,我们更愿意听哪种话呢?
接着试讲有效的指令,指令包括口头指令,肢体引导,视觉指令在这个有效的指令方面,邓博士举出了正向指令与佛相指令的作用。我们会经常听到的,粉红色的大象,棒球手与少年犯的故事,棒球手小的时候犯了一个错,在打棒球的时候,由于用力过大,一不小心把玻璃打碎了。这个时候他的家长走到他身边告诉他你的力气真大,你以后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棒球手,后来他真的成为一名优秀的棒球手。少年犯小的时候,由于犯了错,他的父母批评她,如果你经常这样做,你肯定会进监狱的,后来他真的进了监狱。其实讲到这里,我想说一句我之前感悟到的话,批评只能让孩子不犯一些大人规定的错误,而只有正向引导才能让孩子明白未来的方向。我外甥跟着我写作业的时候,我外甥会叫一些数学上或语文上的题去问问我,问我的时候,我采用的是引导式的方式,边引导便给予正向的指引。拿到这道题之后,我先简单的看一遍,从一个较为简单的方面找到突破口,首先抛给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简单思考,便能够做出来,这个时候及时的给予他正向反馈,接下来他把这个小问题解决之后,会继续的自己往下解决下面的问题,等到这道题做完之后,又同时积极地给予正确的暗示,告诉他这道题,你想的很全,做的也不错。下面很多道题,你也能做对碰到题的时候,你可以先思考思考,有些问题你思考思考就能做对。由于前面特在问我问题的时候,我已经给予他正向反馈,并且他在我的引导下做对了题。所以他会再做到自己不明白的题的时候,自己会自觉的进行相应的思考,一点一滴孩子慢慢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就会相应地培养起来。
邓博士,接下来又给出了能够实行有效指令的方法,我们对于有效指令家长要做到合理,期待这种合理期待是SMART原则,就是操作的时候要体现出具体,可实现,有时限。下面边是就合理的期待,根据上面的原则,所举出的一些例子。在疫情期间,我呆在家里,最主要的是辅导我外甥写作业。在辅导我外甥写作业的时候,每次针对每项作业我给他估算好大概的时间这个时间她能够具有可接受性,然后把相应的一项作业写完。
下面这个是对第一个习惯养成前所作家长所做事情的总结。
培养习惯进入第二步习惯养成过程。董博士,前面也是先进行简单的介绍,分别是有效示范,积极建立行为,行为计划与实施方案。
二、习惯玩养成过程Behavior下面邓博士就讲到一个妈妈对孩子大吼大叫,邓博士给出自己的积极有效的方法。我们想让孩子不大吼大叫,最好的方式是听到孩子大吼大叫之后,安静的走到孩子身边,轻声地对他们说,玩的时候声音不要那么大,然后当孩子从水里玩回来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以给予他们正向反馈,表扬他们玩的时候很安静,没有大喊大叫。孩子置身与母亲有天然的亲近感,所以母亲基本上能做到言行一致的示范,孩子相应的也能做到。
习惯养成过程第三步需要制定行为计划,推动实施。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计划,推动实施,必须要做到目标合理,只有相应的目标合理,在实施相应计划的时候会具有可操作性。这个制定计划的时候要考虑相应的时间,地点以及所做的事情。做这个计划方案的时候,孩子可以自己去制定,或者孩子和家长一同去制定。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在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你有参与权也有决定权,而且这是你的事情,爸爸妈妈参与进来,只是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这样孩子在完成计划的时候,方面这个计划是自己定的,获得自己参与制定的自己做起来有成就感。一方面孩子在做的时候会明白自己制定的计划方案,做这件事情是自己的事情,是为了以后自己能够更好的成长去做这件事情的,而不是因为是父母制定的,或者是父母期待的,而没有自己参与。这样孩子做起来积极性,自觉性会提高很多。
邓博士,在这里边讲到了在幼儿园期间女儿制定的每日生活自我监督表,而且实施的效果还不错。为什么能够实时的效果?还不错,是因为这个计划,这个方案是女儿自己制定的。这个方案基本上一看就能看得出来,这些计划孩子也愿意做,也能够符合家长的期待。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不仅要目标合理,更要具体化这个具体化要包括相应的方案,细小具体,可操作。能够再把方案做下来之后,每天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能够看得见,而且做起来不是相应的特别困难,每天都能够看到自己所做事情的进度和成果。
在习惯培养道路上,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奖惩。这个奖惩在进行的时候要因人而异,如果这个人本身自我习惯良好,自觉性也很高,他可以进行自我监督。如果本身这个人自觉性习惯性比较差,就需要他人带入到自己工作的空间进行监督和监控。在进行监督的时候,要与相应的奖惩相配套。这个奖惩可以进行短期的与长期的相配套。
对了,能够推动习惯在相应的计划方案下能够继续养成,还需要进行共同的坚持。正如邓博士所说是习惯的养成出现中断,不是我们的孩子放弃了,而往往是我们的父母放弃了,所以习惯的养成方案计划能够推行,还需要我们父母和孩子一起进行共同的坚持。
邓博士又举出了自己女儿的例子,下面这个图片里面便给出了在朋友圈打卡课程打卡之间的区别。
习惯养成第三步是要看到相应的结果。在这个习惯形成到一定阶段之后,还需要继续推行,方能达到正常化的状态。要能够达到正常化的状态需要进行强化,要进行强化,一方面需要表扬,一方面可以采用代币制。
三、结果Consequences关于如何表扬?我在这里便不多说,邓博士在这个PPT里面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解说。其实表扬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这种表扬是多种形式的,能够是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从心里能够感受得到,而且通过这个表扬,孩子再做下一步适应的时候,依然能够充满动力。
下面这个带秘制就是邓博士根据自己女儿所做的一些方案。
说完积极正向引导之后,最后后面还是有一个关于惩罚的一些方式和注意事项。如果父母心平气和,懂得教育处处是方法,如果父母不懂得教育,那么在和孩子陪伴的过程中,处处是问题。父母不会教育孩子做好事情之后还好说,如果父母不太会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在做不对的事情之后,父母小则会进行大吼大叫,大的话对孩子的惩罚便会是暴力惩罚。关于如何惩罚邓博士在下面这个PPT里面给出了很详尽的回答。这里我想说一点看法,如果对于一些孩子习惯性特别差,不太容易能够掌控,父母也不要随便对孩子进行打骂。如果进行一些暴力惩罚,你要把握好尺寸,即使进行暴力惩罚,也能够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进行暴力惩罚,他具体错在了哪些地方?但是这个暴力惩罚只能够相应的在长时间里面做一次,或者仅限于一次即可。对于这样的措施,如果长时间的去做,频率增大,不仅效果会大打折扣,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内向的人经历过暴力惩罚之后,内心会变得更为恐惧,外向的人经过暴力惩罚之后,情绪相应的会得到压抑。随着年龄的增长,现今的事情无法改变。等到孩子长大之后,我们大人再也没办法进行暴力惩罚的时候,如果再进行相应的打骂,孩子会产生攻击行为,乃至产生肢体冲突。
很多家长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会变得那么糟糕,其实很多情况有一部分是来自我们的父母。孩子在天生上与父母有着自然的连接。
父母要相应的学会怎么去惩罚?怎么去表扬?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应该在教育孩子前经常的学习,尽可能的在学习之后,只见到孩子身上产生的正向作用要会大得多为主。
我们父母本着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孩子陪伴孩子让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可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不能以爱的名义以为他好的名义,给他身上施加更大的束缚。总不能说孩子做那么多事情以后变得那么好。是为了让我们父母变得开心,才变得那么好,是为了爱我们父母,才变得那么好,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才变得那么好。不,这都不是!!!我们爱孩子是发自肺腑的,孩子是我们的也是天然的关系。让孩子变得更好,让孩子变得更舒心,让孩子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这来自孩子自身内心发自肺腑的想要变好。我们作为父母的只是从中起到了辅助作用,而不是掌控孩子的成长。
父母在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大人的心总是好的,可是方法只有用得对,才能得到相应好的结果。孩子在为人处事方面成长的很好,孩子的身心状态方面也是很好,父母也能够很舒心,家庭也是很和谐,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