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理论是指,如果不能成为品类第一,那么就创建一个,用以来“攻占”消费者的心智。特劳特和里斯在1972年创建的定位理论,他们认为,“定位是对未来潜在顾客的心智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后来被美国营销协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为什么“定位理论”如此重要?因为每个人要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记住的是非常有限的。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同一品类的商品,人的心智只能容纳两个品牌。
定位理论是对产品在未来的潜在顾客的脑海中确定一个合理,甚至独一无二的位置,它之所以有效的基础,是因为消费者的这五大心智模式:
- 消费者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
- 消费者喜欢简单,讨厌复杂;
- 消费者缺乏安全感;
- 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不会轻易改变;
- 消费者的心智容易失去焦点。
如果说商业是一场战争,渠道就是地面部队,它的最高任务是堵门,用最优性价比,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抢占所有与消费者之间的触点,那么营销,就是空中部队,它的最高任务是洗脑,利用“国军节节败退,我军又下一城”的炮弹,全面攻占消费者大脑,写入“只能买我”四个字。
另外,天图资本首席投资官冯卫东还对定位有下面三个独到见解。
第一,竞争的终极战场是顾客的心智。世界上除过超市的货架,还有消费者心中的货架,而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抓住了后者。
第二,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而不是企业。因为企业太复杂,太贪婪,往往容易包含多的数不清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容易变化的东西谁也记不住。
第三,品牌是品类或者特性的代表。
不可否认,“定位理论”非常强大,很多使用了这一理论进行营销的企业都获得了极大地成功,比如强调“安全”的沃尔沃汽车,说是“不喝可乐时喝的饮料”的七喜饮料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定位理论好像解释不了很多企业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对用户群体的重视变得更加重要,一个企业只要聚集起一群有着某些相同特征的消费者,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与之配套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跨越品类。主要有三个原因(见https://www.dedao.cn/article/5Mr9mzb36pP4JLOGRVkWqB2EYNegLD)。
第一,定位首先考虑的是竞争对手,因为在消费者心中占领了一个位置,本质上是为了和竞争对手区分开。
第二,定位的理论基础是二元法则,也就是说一个行业只能容纳两个品牌,后面的基本没有机会。可是,互联网时代讲究的是长尾效应和赢家通吃,第二是没前途的,只有第一才能活下来,市场是赢家通吃。
第三,定位的杀招是想办法成为第一,而互联网时代的杀招是打造爆品,再由爆品逐步放大市场,终极目标是成为平台,甚至基础设施,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
比如当下每个中国人几乎不可避免的BAT,它们都成为一个平台,上面有数不清的产品和服务。另外,比如一个自媒体必然用自己的独特内容吸引用户,然后通过提供合适的周边产品和服务变现,一个亲子成长类APP,用户肯定是新父母或者准父母,APP为他们提供育儿所有可能的周边产品和服务,并从中变现获得利润。
对此,三只松鼠创始人张燎原这样解释。
三只松鼠定位理论不代表品类定位,只是在过去那个时代,品类定位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定位理论的核心基础是挖掘自己独特的价值,调配一切资源,建立跟消费者有效的沟通,达成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无论你定位在生活方式,还是高端、低端人群,都属于定位理论。
可见,对“定位理论”的理解也要与时俱进,才能理解它的真实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