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一个线上《终身成长》读书交流会,会上大家就书中的核心观点进行了碰撞思考,对我很有启发,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
很早就在樊登读书里听过这本书,特别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分类被很多老师引用过。但说实话,翻开这本书之后,看似两个简单的概念,但作者引用的案例却很难读进去,所以感受不是很强烈,对于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分甚至有一些质疑。
到底什么是成长型,什么就被称为固定型呢?
这次读书会上,几位伙伴的解读,特别是结合自己的一些场景反思讨论的时候,才感到越来越清晰。
成长型思维 OR 固定型思维,不是针对人的分类,而是分场景
经常我们会下意识的得出一个结论或者对自己的评判,我们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还是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但也会困惑,觉得自己有时候是成长型的,但另一些时候又变成固定型思维了。
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意识到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每个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两种思维模式都存在这很正常,所以只有针对特定的场景下,识别出人们通常采取的应对方式是成长型思维还是固定型思维才是有价值的。
比如,一位伙伴举了对于游泳这件事。
因为从小就游的慢,长大后一直都维持在一个很初级的水平,觉得自己永远都可能有太大的突破了。这算不算是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呢?
面对这个场景,是要选择突破还是维持现状不变,取决于做这件事对自己的价值和目标的相关性。如果也没有想通过游泳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这时候游泳本身动力和兴趣不足以支撑自己进行突破,所以是自己主动选择了这套模式来支撑目标。
另一位朋友,分享了她对工作态度的转变故事。
最近的工作转型一直让自己的情绪和工作状态都很糟糕,做事打不起精神,陷入被动应付差事、工作成果领导不满意、被批评指责等等的怪圈里。但当她认真思考如何应用这个成长型思维模式之后发生了一个悄然的变化。
首先,她开始接纳现状,包括工作职责调整的现状以及自己情绪感受有变化的事实。
然后,她开始观察自己的情绪和工作环境,理性分析可以做出哪些改变,第一步突破点在哪。
最后,通过分析制定了一个简单的行动方案和计划,开始行动优化和执行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接到正向反馈,发现自己越来越有势能和力量,面对别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只是参考,把自己作为最终负责决策者和行动实施者的时候,突然发现同样一件事,前后态度和结果的转变竟然如此之大。
这个真实的故事影响了读书会上的每个人,大家纷纷表示特别有同感。
而且,
关键点就在于启动从固定型向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转换行为
如何转换,书中没有特别详细的描述。
但是我们每个痛苦的时刻其实就是一种提醒,需要我们找到自己不自觉陷入到固定型思维模式背后的特定场景和规律,留心观察它、看见它、接纳它,然后引导它开始主动行动。
这种转换的方式让我联想到NLP的核心框架:从失败问题框架到目标成果框架。
往往我们陷入到一种限制性信念里的时候,会看到很多问题,抱怨外在,很纠结痛苦,甚至觉得无能为力了,没有希望了,一点价值和意义也没有了……当这些信念困扰着的时候,就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里,没有了力量感。
但如果此时,我们开始关注想要的目标是什么,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时候,就会开始寻找资源和方法去实现目标,达成结果,产生动力和能量。这种关注点的转移其实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转换。
最近学习的NLP三角形里有两个特别形象的比喻:
一面是受害者、加害者和拯救者的三角形,另一面是责任者、行动者和创造者的三角形。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痛苦和抱怨,是让自己在前一个三角形里不停的旋转,而只有当我们打破这个魔咒,开始进入到全新的三角形框架里,世界就开始变得不同了。
当然,转变的过程并不容易,但这不妨碍我们开始种下这颗成长的种子,让雨水来临的时候,记得我们有权利选择接受滋养的部分,破土而出,准备好迎接阳光雨露。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