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其实市一个很大的概念,范围也非常的广,先来看看百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可见非遗的内涵非常的丰富;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前面的4类我们先不涉及,光传统手工艺就值得我们大书特书。
这段时间都在研究这个课题,同时与做非遗体验基地的朋友做了几次深入的探讨,有了一点心得,供大家参考,希望抛砖引玉,同大家一起学习。
两年前我的朋友加盟了“时光印记”,是龙湾第一家有格调有文艺范的美学体验馆,室内布置雅致清新,卓尔不群,应该说在龙湾找不到第二家了,原本以为是个不错的盈利项目,再加上他们两夫妻也比较热爱文化事业,夫唱妇随,让人羡慕不已,但是这一段时间与他聊下来,发现这个体验馆是亏钱的,个人总结,原因有这么几点:
1.市场的成熟度不够,当地的还没有形成浓厚的文化消费氛围,看热闹的比较多,真正愿意掏钱的人了了无几。
2.加盟之后如何运营店铺,如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总部没有什么办法,只能靠两夫妻自己去摸索,无形中就要走很多的弯路,目前看来2年了还是没有形成系统的运营管理体系,增加了运营的风险。(PS:今天给时光印记的总部CALL了个电话,咨询了一下加盟的事,他们居然说不做加盟了,问是什么原因也没有回,真的是晴天霹雳)
3.馆内的主要体验项目【活字印刷】【古法造纸】【活字礼品】【纸品定制】,体验感最好的就是【活字印刷】,上手快、效果好、互动性强,其他项目不是很突出,【活字礼品】没有建立相匹配的渠道人群,直接在店里带不动,【纸品定制】更加弱,温州龙湾还只是4线城市,这类的高端人群还没有形成。所以体验项目整体还不有些弱,没有根据特定人群,定制足够爆的体验项目。
4.租金高、运营成本高,这也是他们最大的痛点,如何有效的分摊场地的成本是件头疼的事,但是有好的场地与位置才能突出品牌的定位与格调,这又是与上互相矛盾的。如何明确自己的业务系统与定位值得闭关思考几天,关乎生死存亡啊。
考虑到门店的运营隐私,这里不便一一展开,只是想说非遗作为文创的一个种类,不要去过度的神话它,如果作为事业去运营,还是要回归经营的本质,如何赚到钱才是关键。
那如何能持久而又快速的赚钱呢?
个人觉得非遗的范围太广、内涵太深,要不断找到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首先可以用剔除法,哪些东西自己是不能碰的,可以归类成这几个方面:太大太高、太难太慢、太全太重
太大太高
不要一上来就搞平台,不要一上来就想着整合别人,还是要冷静的看清自己现有的资源是否能支撑自己商业模式。如果要搞全品类,是否有健全的团队、充足的资金去运作,即使是做局部或特定的品类,具体是选择高端、中端、还是低端。像高端的燕京八绝、黄杨木雕、动辄上万,几十万,而且这类高权重的产品放在电商上走是比较可笑的事,一般超过500-1000元就比较难走得动(除家用的电器外)听说前几年温州高利贷比较风行的时候,木雕走的比较火,反正用的都是别人的钱,买一个放在办公室里显摆一下,其实离普通的老百姓还是比较远的。
太难太慢
有些非遗的项目是特殊社会时期的产物,本来就是服务原来的上层统治者,他们可以不计成本,不计时间的去造一个显示他们地位与荣耀的工艺品,所以工期就特别的长、工艺过于复杂、用料过于讲究、培养一个传承人需要很长的时间,培养的方式单一,只能传统的师徒制,让人望而却步。
太全太重
全国加起来有多少非遗,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区级的,至少也有5000个以上的项目,就当你有心去整合,要花多少的人力你自己去算好了,而且与非遗的传承人如何去沟通,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思维的差异,保守、固化,自视甚高等等都会阻碍项目的推进。另外还要去思考是否要全部继承,是否可以取其中一些点再结合现在的时代特点进行创新,有选择性的去创作、去运作。
那如何去通过非遗来赚钱,来养家糊口,先不谈上市、几轮融资什么的,就是踏踏实实的赚几个钱,这里的几点建议供大家思考,让非遗“变小、变轻、变灵活”
体验第一,产品第二(着重走非遗体验路线来引流,来维持基本的运营,建立信任感与文化认同感之后再走产品路线)
一般的大众对非遗还是比较陌生的,只知道非遗历史比较悠久、有文化,其他的方面所知甚少,初次见面对他说很多也没有那个耐心,最好还是通过亲子等的体验活动,让他在做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其中的文化与乐趣,只有他安心坐下去了,就可以慢慢的灌输非遗产品的历史与理念等等,只有进行了多次的深刻的教育,认同了产品的理念,销售产品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这里体验课程产品的开发是重中之重,既时尚又能上手很快,效果好,整个过程控制在45分钟左右,做完还能发朋友圈,这是体验课程的初步设想,另外课程还能形成循环,每周滚动吸引不同的人群。同时将做好体验的顾客转化为会员,为后期产品的追销埋下伏笔。
将非遗的体验课程如何同艺术类体验课程相结合,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平时周一到周五晚上可以推各类的体验课比如成人类或亲子类的课程,周末可以推纯艺术类的像素描、色彩等课程,尽最大的努力去利用场地。
其实非遗是一个很好的名头,“非遗进校园”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通过公益课先有机会接触到小学老师、班主任,可以先展开周末的免费公益课体验,形成良好的氛围与口碑,然后可以考虑非遗的体验项目进入到美术课堂或者是手工课堂,但是接入的课程一定要好好的打磨,一定要出彩,最重要的是考虑作品的展示,将成果形象的展示出来得到校方的认可才是关键。一旦形成了认可的稳定关系,就可以形成下沉渠道,既可以收课时费与材料费,又可以做其他延伸的盈利,但是不要忘记初心,我们对文化的热爱,我讲的术只是辅助,希望大家不要走偏了。
昨天还上网找了几家非遗项目做的比较大的,供大家参考学习,大有大的优势,大有大的劣势,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