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幼小时有一段奇特的经历,对他一生,可说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他五岁时,不知为何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疾,无药可治,渐渐就失明了。《三丰先生本传》这样记载:“五岁目染异疾,积久渐昏。”不过这次“异疾”,让他与一个“方外异人”结下了一段长达七年的师徒缘。
这位“方外异人”叫张云庵,是碧落宫主持,自号白云禅老。他一见到失明的张三丰,就说:“此子仙风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遭魔障,须拜贫道为弟子,了脱尘翳,慧珠再朗。”正所谓急病乱投医,早束手无策的张三丰的父母自然同意。于是,五岁的张三丰便拜张云庵为师,从此离开父母,到碧落宫与师父一起生活。
说来奇怪,张三丰在碧落宫静修半年后,眼睛竟渐渐复明了,而且拥有了一个特殊的能力,就是:过目不忘。
因有了过目不忘的本领,他对师父教的道经一看便会;且学道经之余,他还有余闲兼读儒、释两家之书,虽只是随手翻阅,却都能过目不忘,通晓大意。这说明张三丰幼小时便对儒、释、道三家的理论特别感兴趣。后来张三丰自己也承认这一点。据万历二十五年(1597)篡修的《贵州通志》记载,张三丰“常自叙曰:幼年慕道,长岁求玄,识至人之奥旨,悟义理之深玄。识取梦中之梦,钩探玄上之玄。”
可以这样说,也许正是因这段与“方外异人”的师徒缘分,才在张三丰幼小的心里埋下了将来修道的种子。
张三丰在碧落宫生活了七年后,因想念他的母亲向张道长提出,于是他在十二岁那年拜别师父,下山回到了家中。
在古代,读书人的出路通常只有科举入仕一途,张三丰的父母自然也对他寄以厚望,因而回家后的张三丰一直专心研读儒家之书。其时恰逢中统元年,也就是忽必烈刚即位,正是元朝“采用汉法,重用汉臣,选用人才”之时。刚十三岁的张三丰因文才出众,被推举为秀才,且上报朝廷,“以备擢用”。
可惜考取功名并非张三丰之志,他不过是想满足父母的愿望而已,若按他师父张云庵的说法,他只是为了“了脱尘翳”。因而十七岁那年他开始壮游。他先是在辽东游历了诸多名山,写了《登华表山》、《游辽阳诸山作》等诗;在游历燕京时,他写了一首《甲子秋游燕京作》,他无心功名的想法在诗中表露无遗——
我不愿登黄金台,我只愿饮黄花杯。
醉里昏昏忘天地,古今名利总尘埃。
休驰骤,且裵,早将壮岁尘缘了,五岳三山归去来。
其实张三丰少年时便已立志修道,还曾以诗言志,但不知为何这首言志诗并未见收录进张三丰的《云水集》,只见记载在《贵州通志》中——
少年立志道心坚,
跳出樊笼出水莲。
散尽锦云空似洗,
一轮明月挂长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