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奇葩说》第一季海选的时候,有一名参赛选手叫梁植。他取得了清华大学法学学士、金融学硕士和传播学博士学位。头顶如此耀眼的光环,他向场上三位评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请问三位老师,我这样的一个求学历程,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三位老师的强烈质疑。晓松老师更是直言:
"作为清华最优秀的在校生之一,一不胸怀天下,二无改造社会的欲望,却在这里问你要干什么,我觉得这很危险。"
闻之汗颜。
2
处在求职季的边缘,我不久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各个场合大家都在讨论要选择高薪光鲜的外企还是相对清闲稳定的国企,是做技术还是做市场,是留在北上广还是逃离……
总而言之,是希望自己的职业无限接近"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一目标,而鲜有人谈及"我想要改变一个行业或我想实现怎样的社会价值"。
我认为这是造成"求职恐慌"的原因之一。表面上看,很多人从校园步入职场会面临环境的转变,难以短时间内适应而引起焦虑和恐慌。实际上,则是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无法看清远方而根基不稳,无所适从。
3
我也曾经历过这样的迷茫和困扰。我以为,这与家庭的教育理念不无关系。
小的时候,父母对我的学习成绩要求很严格,督促我全方面发展。至今我非常感谢他们帮我建立的良好习惯和学习能力,但于此同时,我也感到自己之前的努力只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分数,而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因此,当大学离开父母,自由生长时,就会经历强烈的思想动荡,质疑自己奋斗的目标。
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有过同样的经历。直到现在,父母依然会说:
"一定要去考公务员啊,工作稳定生活规律,适合女孩子。"
"不要做语言类的工作,语言只是工具,不能当成职业。"
我想,也许这些是父母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也是他们几十年来的经验总结。但这种"为你好"的方式,也容易让我们局限在功利和现实的传统观念里,失去独立思考、独立决断人生的魄力和勇气,也容易让我们没有空隙去问问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4
晓松老师在节目里说:
"名校,国之重器。名校对你的培养,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
我想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这样远大的抱负和渊博的胸怀,但是至少我们要做到看清自己,接纳自己,不轻易因为别人的判断而赌上自己的人生。
一位在哈佛的师姐跟我说过,她觉得:
那里的很多学生都有一种"迷之自信"。谈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眼睛里有光。
就像奇葩说里的议员,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和迥异的谈吐方式,但每个人都对自己很自信很接纳,分外相信自己努力的意义。无论他们自己的理想是大是小,是与世俗的判断全然一致还是格格不入,我都很钦佩他们的清醒和果敢。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一肩担起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找到支点,内心自在,散发光芒。
愿每个人都能成为"眼睛里有光"的人,不畏惧,不怀疑,心怀理想,在江湖闯荡。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