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就听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但是之前只是粗粗翻过,知道这七点是什么,而且心中不以为然。甚至还会给自己找理由,觉得无非就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兴趣。而且前面光是给这本书的作者的寄语和感激所写的推荐序就一大堆,根本没有兴趣看下去。最近疫情来临,居家隔离甚是无趣,只好把家里没看的书又重新翻出来阅读。
这次我吸取了之前失败的经验,直接翻开第一章开始看,没有再理会前面那些对这本书和作者的吹捧,慢慢的觉得有些意思。作者并没有一上来就开始说七个习惯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用处,我是怎么总结出来的等等。而是开篇讲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思维方式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他写的例子很简单,就是他的儿子打棒球,身体协调性很差,身边的人都嘲笑他,他自己也经常嚷嚷着讨厌打棒球。身为父母,第一反应就是要多鼓励,告诉他你能行,你能做到。而且每当他人嘲讽孩子的时候都挺身而出的说他已经在进步了。可是孩子的表现并没有因为父母的鼓励而提升,反而越来越孤僻。这个时候作者开始反思到,其实是我们做父母说的话本身就是言不由衷,而且在自己的心底也觉得孩子在这方面确实不如其他人。所以才去呵护,保护他,为他去辩解。后来作者觉悟了: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知道要进行思维转换之后,作者在地铁上碰到一个男人带着几个孩子,孩子非常喧闹,让安静的地铁车厢烦躁不已。那名男子就坐在作者旁边,任凭他的孩子如何撒野作怪,依旧无动于衷。整个车厢的人似乎都十分不满,最后作者终于忍无可忍让男人管一下他的孩子。结果男人如梦初醒般轻声说:“是啊,我是该管管他们。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过世了,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手足无措,孩子们大概也一样吧。”就在那一刻,作者的思维转换了,看此事的角度也瞬间改变,想法、感觉和行为都变了。他的怒气都消失了,同情和怜悯值钱油然而生。
最后他对于自己的儿子,不再过多的干涉他,开始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儿子。更加耐心的对待他,信任他,让他按照自己的步调发展。逐渐的他的儿子发生了变化,发现父母不在过多的保护他干涉他,于是自己开始面对问题,从最开始的唯唯诺诺转变的阳光外向还在全校师生面前做演讲。
是正面还是侧面? 老太太还是小姑娘?这就是让我第一个感受颇深的,经常的转换自己的思维。可能之前也会说换位思考嘛,我知道,可是这个跟换位思考不同,他不是AB转换,很有可能是从A转到BCDEF。多方位发散的去思考。
第二个很是震惊的是,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外向积极的人,也热爱生活,工作不能说兢兢业业也算是按时按量做好的那种,没有摸鱼划水什么的。但是在第一部分最后一个测试,需要给自己打分。最后我得分最低的部分居然就是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满分18分,我才得了3分,是极差的!这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测测看你能得多少分?(1表示极差, 6表示出色)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挺正能量的,但是通过做测试,认真回想自己的行为才发现,我其实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而且有时候我没有完成自己需要做的事情的时候会把原因都抛给别人,然后会因为各种自己改变不了的事情伤春悲秋,甚至有时候会沉溺于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最后感觉自己的生活我根本掌控不了。
积极主动,只看这几个字意义简短。但是放到生活中,你对于生活积极主动吗?你积极的去寻找你的生活目标了吗?你能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吗?你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变你能改变的吗?
这一刻,我觉得这本书真的是重读对了!
习惯是知识、技巧和意愿的交叉点。知识是做什么和为何做,技巧是如何做,而意愿是动力——想做。所有这三者必须集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习惯。很开心看到前两章让我知道了平时我眼中的假象,也告诉了我,习惯是可以养成的,自己的生活也是可以改变的。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多多感受,多做练习,你也可以具备高效能人士的习惯,从而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