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的一个月, 有了前几个月的经验, 我感觉自己能比较顺畅地和自家娃儿相处了, 家里开始充满温馨, 时常回荡着欢声笑语。每当这时, 我就想起上次和老丘会面时他的提醒——教育孩子除了要会听、会说以外, 还要加以选择, 才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 否则免不了还要闹一些小矛盾。
选择? ——包括哪些方面呢? 我开始用心观察自己和孩子沟通时听和说的效果, 逐渐发现所谓选择指的是:选择说什么, 不说什么, 怎么说, 什么时候说, 是单独说还是和伴侣一起说, ......。听和说架起了和孩子沟通的桥梁, 选择则是选择向孩子输入什么内容, 过滤掉在孩子的特定成长阶段中不适合孩子接受的内容, 那些对孩子来说比较困难的"灰色地带"要等他较为成熟, 有了分辨能力和做事能力以后再说,而且还要选择说的时机,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首先, 是选择说的内容, 也包括不说哪些内容。
譬如, 学龄儿童常常遇到沉迷游戏, 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孩子的家长为了鼓励孩子读书上进, 常常帮孩子设定一些目标, 有些目标比较现实, 但常常比较俗——比如, 对男孩子, 许诺他们如果认真读书, 长大后能买大房子, 开豪车, 娶美女; 对女孩子, 也许就是许诺她们长大后能买时尚好看的衣服, 能买昂贵的珠宝首饰, 能找个高富帅当老公。毋庸讳言, 这类目标很实用, 因为物质生活的确很重要, 不谙世事的孩子在看到别人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时, 肯定也会暗暗的羡慕, 也想自己拥有这样的生活。我们的国家在这个时代已经实现了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目标, 正走在先富带动后富, 一起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家长和孩子都想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 这是一种积极的正常的心态。
然而, 为孩子设定这种目标的家长常常忽略了如下事实——仅以奢侈的物质生活作为目标, 就忽略了塑造孩子健康的精神世界, 孩子成年后如果仅仅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 精神世界却常常不和谐甚至冲突, 很难有满足感和幸福感。所以, 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着想, 我们不应该只让孩子追求物质生活, 家长们和孩子沟通时, 不应该只为孩子设立物质的成长目标, 还要帮助他们确立成长的精神目标。
那么应该选择说什么呢? 我觉得要告诉孩子成长目标既要远大一点, 也要现实一点。远大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 我觉得就是孩子们上道德与法制课时喜闻乐见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家长们大都知道, 要在集体中过得愉快, 并且能顺利成长, 必须得被集体接受和为集体做贡献, 社会学、心理学和我国传统文化从不同侧面都阐述了这种现象, 所以我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经常强调集体主义精神, 这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空谈, 而是非常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即使西方所谓的崇尚个体自由, 也是他们的群体意识决定的, 脱不开集体意识的影子。设定孩子的成长目标时选择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具有远大理想的孩子在成长中会受到集体无形地肯定, 它既像一个灯塔, 又像一股海流, 引导孩子在人生之海中乘风破浪地前进而不偏离目标。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远大目标。
至于现实一点的目标, 不妨设法让孩子多体验一下各种职业, 让他认识到各种职业都有苦有乐、有得有失, 也在不同的方面对国家社会有贡献, 当然, 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也不同, 然后, 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选择某种具体的职业作为目标就很好了, 孩子长大后事业上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会充满孩子的精神世界, 让他享有丰富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具有这样的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的孩子会努力学习, 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长大后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不断调整和完善理想和目标, 不会轻易失去人生的方向。所以, 孩子成长过程中多说一些高尚的事情, 少说一些太俗的东西, 对孩子增强学习动力, 健康成长很有好处。然而, 这个世界并不是黑白分明的, 对于一些灰色地带, 等孩子确定了健康的价值观, 心态也成熟了以后, 再在合适的机会下, 用合适的方法告诉他, 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我觉得,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不易被蝇头小利诱惑, 思想不易偏激, 情商会高一点。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了我们要选择告诉孩子哪些内容。其次, 是怎么说。和孩子交流时, 家长通常都很重视谈话内容, 但沟通方式往往也决定了沟通的成败。当你具备了前面的听、说技巧以后, 还得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对于正确的谈话方式, 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要灵活, 要风趣, 要以小见大, 不要偏离谈话的中心思想, 谈话过程中还得尊重孩子的意见。
灵活的含义, 一方面是因为沟通开始以后, 就是家长和孩子的思想碰撞融合的过程, 要求家长根据谈话过程灵活的掌握谈话方向, 既不偏离中心思想, 又要让孩子自由地发表意见; 另一方面, 家长得用开放式的谈话方式, 启发孩子在谈话中进行思考, 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家长想和孩子沟通时, 谈话内容往往很沉重, 所以谈话要风趣, 即谈话要用好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多用幽默和举例子、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法, 要大事化小, 使谈话过程轻松愉快, 减少沟通的压力。
上面说的大事化小, 值得单独说一说, 它指的是, 家长需要与孩子沟通时, 往往都是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出了问题, 譬如, 以我常举的例子孩子爱玩手机游戏来说, 有时候家长因为娃儿爱玩游戏, 就认为孩子的品德出了问题, 前途要被毁掉了, 所以忧心忡忡, 和孩子交谈时不免把这些焦虑传递给他, 对于这样的家长, 不能说他们不对, 但明显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放大了玩游戏的坏处所致。其实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玩游戏能不能养家糊口甚至致富呢。为孩子爱玩游戏抓狂的父母们静下心来时就会发现, 现在时代变了, 玩游戏的确可以养家致富。但家长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见闻说:玩游戏是吃青春饭的, 玩游戏会搞坏身体, 等等。这些都是家长用来阻止孩子玩游戏的种种理由, 然而孩子们常常根本听不进去。作为家长, 我也面对了这样的苦恼。直到我发现我给孩子定的目标过高了, 如果你把游戏看作一种娱乐, 你就会发现绝大部分成年人也做不到一年365天不间断地学习而没有娱乐, 这样的生活太枯燥了。人生中感觉不到没有乐趣该如何前进?
所以问题的要点不是阻止孩子玩手机游戏, 而是给他提供手机游戏这种娱乐的替代品, 以及培养他适度玩游戏的习惯。
适当玩电子游戏有好处, 这是经过科学论证了的, 而且在青少年中具有社交属性, 周末约上三五好友, 打上几盘游戏, 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而且, 有些孩子小时候玩游戏, 长大了就对电子技术产生了兴趣, 成为行业专家, 可见, 玩游戏并不全都是坏处。
经过以上分析, 我们就把玩游戏会毁掉孩子的前途这件大事转化成了培养孩子好的娱乐习惯这件小事了。我们大都才能不大, 能处理小事, 而难处理大事。所以, 把大事转化成我们能够处理的小事, 可以减轻我们的压力, 提高我们处理问题的信心。
与孩子沟通之前, 最好设想一下谈话中的种种坑, 把可能遇到的大问题, 转换成相应的小问题, 谈话会相对愉快和有成效些。
所谓以小见大, 指的是要用小故事比喻大道理, 用孩子听起来不费力的方式跟他沟通。譬如, 我曾经设想过, 在幼小的孩子最初接触手机这样的电子产品时, 尝试用下面的比喻来告诫他们不要沉迷于手机:"如果把玩手机比喻成吃东西, 玩得过多, 就像吃东西太多, 早晚会吃成一个大胖子。你肯定不想长成大胖子, 那么也别玩太多手机哦。"我为了培养孩子玩手机的好习惯, 和他斗智斗勇了好几年, 现在觉得他基本树立了玩手机的正确观点, 他自己也觉得能控制玩手机的时间, 但我还是觉得他玩的有些多。如果在他开始接触手机的时候, 我就能想到这个方法, 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
接下来是选择跟孩子沟通的时机。
关于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沟通和教育要符合孩子的成长阶段, 比如, 在孩子2、3岁的时候, 你用他10来岁才能懂的道理来教育他, 甚至用成年人的观点来教育他是行不通的。其次是选择你自己和孩子都相对心平气和、容易沟通的时候进行沟通, 如果你或孩子正在生气的时候, 这时是不宜沟通的, 如果强要沟通, 往往以发一顿脾气甚至暴揍孩子一顿告终。然后, 如果孩子已经知道自己犯错了, 那就没有必要为了让孩子加深理解再多说什么了, 因为通常此时不仅多说无益, 而且可能起反作用。另外, 像孩子要吃饭、睡觉以及生病、害怕等情况下, 也不宜多做沟通, 最多点到为止就行了, 否则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孩子沟通, 还要营造出适合沟通的气氛。至于如何做, 不妨想想你当年和你的另一半约会时, 如何想方设法创设环境, 要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用这样的心思和孩子沟通, 肯定效果极佳。
那么是要单独和孩子谈谈, 还是需要和另一半一起与孩子沟通呢?
这个问题其实蛮复杂的。看似只是多一个人或少一个人与孩子沟通, 但具体到沟通场景和沟通效果, 会增加影响沟通效果的变数。我总结的原则是, 如果你对单独与孩子沟通的场景在心中已经有通篇布局, 能够设想到孩子的大多数反应, 且深信自己能够处理好与孩子的对话, 感觉最后的沟通效果会不错, 那么不妨自己和孩子沟通; 如果你觉得自己对问题没能考虑的很细致, 对孩子的反应没有把握, 单靠自己处理不好与孩子的对话, 需要另一半进行补充, 才能使沟通效果更好的时候, 就两个人一起与孩子沟通吧。特别是当孩子和你关系没有那么密切的时候, 你少说一点儿, 让另一半多说一点儿是更好的选择。
有时父母一起和孩子交流时会出现因为两个人意见不统一而有意无意地互相拆台的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 你和另一半常常会拌起嘴来, 反而让孩子抓住你俩的漏洞, 这时别谈教育孩子了, 你们两个人不大吵一架已属幸事。所以, 如果是夫妻双方一起教育孩子, 就得事先商量好以谁为主, 另一个人即使发现了主谈者的漏洞, 也得克制着不要过多地插入话题, 这样可以预防家长之间的争端。其实, 要知道有时候谁对谁错并不重要, 关键是家庭气氛要和睦, 在这种气氛下长大的孩子做错了事情往往会主动纠正, 比你和他沟通一百次可能都更有用。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 与孩子沟通时, 经常遇到他抓住你说的某个词或某句话的某个特定意思不放, 而你想用这个词表达的不是孩子理解的意思, 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纠缠失去耐心, 要体现出你作为成年人的宽宏大量, 笑一笑, 不说话, 就当这是一个玩笑,稍微等一下, 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去理解你说的正确含义, 当你这样做了以后, 孩子通常都会表现出很好的合作态度, 他们自己就会改变主意, 听从你的意见, 所以, 这是最好的做法。教育孩子并不仅看你说什么, 你的行动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能言行一致, 孩子就能体会到你在这些小细节上体现出来的爱心、耐心和宽宏大量, 如果你能持之以恒地这样做, 孩子也能学会你的这些优点。
以上是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应该选择做的内容。选择, 还有其他意义, 就是引导让孩子做选择, 让他学会做正确的选择。
有不少家长本身就是成功人士, 因此往往希望让孩子学习自己的成功模式——学同样的专业、交同样类型的朋友, 或者进入同样的行业。不得不说这些家长教育出了一些成功的孩子——有的是真正的成功, 既学业有成, 又家庭事业双丰收, 还幸福感爆棚, 对这样的家庭, 我们不得不羡慕, 而且要学习他们的教育理念。因为, 这类家长所做的除了让孩子复刻自己的成功经验之外, 往往还做了其他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事情, 比如孩子之所以这样成长, 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他们将来面对困境时, 也会做出有利于成长的选择。
另外一些家庭也让孩子复刻自己的成功经验, 也能教育出外人看来光鲜亮丽的孩子, 但是如果你走入孩子的内心, 可能会发现他们不太喜欢这样的经历, 幸福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孩子本来打算按自己的方式成长, 但拗不过家长, 长成了现在的样子。仔细想来, 充其量后面这类孩子变成了另一个家长, 他有家长的优点、缺点和天花板, 而且还有一点点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的不甘心, 因此幸福指数比前面那类孩子低得多。
还有一些家长不是所谓的成功人士, 但他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 他们心中有一个理想的成长模板, 希望孩子按照这个模板成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旦偏离这个成长模板, 就会遭到家长的各种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种种冲突, 即使孩子按照这个模板走向成功了, 内心也未必幸福。我们也能从生活中看到一些本身不是成功人士的家长教育出了出色的孩子, 这样的家长在学业和事业上未必能给孩子多少助力, 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艰苦的生活往往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从上述分析中, 就可以看到引导孩子做正确选择重要性了——让孩子学会做选择, 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成长道路, 允许孩子成长为与你不同的样子, 帮助孩子选择交正确的朋友。这样的孩子走向成功和幸福的概率大一点。幸运的话, 孩子会希望成长为和你一样的人, 譬如我们常常看到生活中的一些英雄父母, 孩子们往往愿意以他们为自己的榜样。生活中充满了多样性和各种各样的惊喜, 即使孩子和成长路径和你设想的不同, 他们也有很大的可能成材。让孩子学会做选择, 孩子做好选择以后只是善加引导而不过多干涉, 是最好的教育。
我想通了以上的道理以后, 不知不觉又快到月底了, 于是约了老丘出来交流。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耐心听我说完, 然后充满鼓励地对我说:"人生充满了选择, 其实仔细想想, 你所做的一切选择构成了你的人生。选择正确的事情, 往往会使你的人生充满光明, 财富、健康、幸福莫不源于此。你能想出选择怎样教育孩子, 已经很不容易, 又能举一反三地想到了学会让孩子做选择的道理, 更是难得。如果说教育孩子是一门功夫, 那么你到这一步已经算是入门, 能不能登堂入室, 就看你自己的今后的努力了。以前都是我给你出题, 从下个月起, 你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 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一个主题。"我听了他的鼓励, 高兴起来, 兴奋地说:"老丘你放心, 我一定努力, 争取不辜负你的期望。"然后, 我们挥手作别, 各自回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