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来自(<<今日简史>>第17章):
由"偷走河流"引出, 对"偷盗"的古老定义是用自己的手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然而在作者想要描述的今天, 想要谈论"偷盗", 真正的重点完全是不同的情况, 以下就"偷盗"引出对道德的思考。
例1: 我投资了一万美元购买了某大型石油化工公司的股票, 每年得到5%的投资收益, 这家公司利润极高, 但是规避了外部成本, 直接把污水排放到河流里, 从而"偷走"一条河。我犯了偷盗罪吗?我在无法得知相关的事实的情况下, 怎样保证自己的行事都符合道德?
例2: 20世纪前, 美丽的英国淑女从未去过非洲和加勒比海, 通过购买在英国伦敦上市的股票和债券, 就让大西洋的奴隶贸易获得了资金。
问题:
我们无法得知所有相关的事实, 如何保证自己的行事符合道德?
解决:
意图道德定理: 重要的是我的意图, 而不是我的实际行动的结果。在这个一切都紧密联系的世界中, 最重要的道德义务是人必须"知道"各种事情。
思考:
分两种情况。第一, 在我们知道我们的意图是合乎道德的情况下, 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意图的下一环或结果是不是合乎道德,根据意图道德, 那就是道德的; 第二, 我们通过努力和基于理性群体的经验判断, 知道这件意图的下一环或实际结果不合乎道德, 那么我们的意图确实不道德的。
然而实际上, 在法律定义模糊的一些边界里, 有"道德"的人的比例, 很大程度上依赖制定这条法律的的土壤的文化和教育环境。很多时候在一个意图前的决策并非书中写的那么单纯和直接, 非一因一果的关系, 而是掺杂着一些其它的因素, 比如看起来"道德"的群体经验和认知、目前自己所处的物质困境、世俗观念的束缚等。
举个例子, 饿了么app在资本补贴的大环境下, 经常撒币, 会有红包和优惠券。然而却有不法群体从资本补贴中获利, 比如在技术上寻找app的漏洞, 在小范围内传播app, 售卖专有账号, 如此以来, 账号购买者的意图是使用尽量少的钱获得相对多的物资需求。而向上两层, 受损失的是饿了么平台。从账号购买者出发, 他怎样认为自己道德与否? 拿高校大学生来说, 是食堂的饭不好吃, 还是生活费太紧, 是也不是。活在无知里, 可能并不知道这个意图的决策要不要考虑道德, 吃饱即可; 再深一点, 错误的是不法群体, 真正轮到法律来追究的时候自己不必负责, 因为自己仅仅是大多数中的一个, 或者说是法律意识不够完善, 这也是基于"群体"认知的一个结果。
而实际上, 在这个案例里, 所谓的道德, 就是基于理性的自己的判断, 在对真实情况不同程度了解的前提下, 避免自己的想法被掺杂, 直面意图, 大喊拒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