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网文,看书感觉贼快
主要是文学,历史这些看起来虽然比网络小说难一些
但比理工科书看起来容易许多
一本书也就是二三十万,一两天就能看完
习惯了看网文动不动百万字
看这些书一点也不觉得难
我继承了好些书,然后我自己取舍了一下,只留下一半左右的书准备慢慢玩
自己又买了差不多一样多的书
我小时候以为这么多书我一辈子也看不完
但现在估算了一下
四分之一辈子就能看完自己给自己准备的功课
也算是给自己建立了一个认知系统的基本盘
毕竟我选书都是潜意识选择的知识树。。。
要换古代
也算一个学富五车了?
毕竟五车竹简书,其实也没多少字。
人生苦短,看书没意义,但不看书更没意义,码字没意义,但不码字更加没意义。。。
看书这种事,就是讲究个日积月累,铁杵磨成针。。。。。
虽然留下文字多半也消失在时间里,但总比啥都不留要强一点。。。
大概人类都有一种创造一种东西的本能
比如沙盒游戏
而看书在脑子里建模
码字则是把模型表达出来
大概是无形中满足人的创造欲成本最低的方式。。。
包括博客,帖子,看起来散乱,其实整体来看,也有一种广义的有序结构,所以记录下来也不是全然无用,总比日常无序的思维,有比没有强。。。
其实书只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不一定是纸上的信息,现实的经验一样是知识,甚至可以说是更宝贵的知识,
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君子不器,所以人才是不可替代的资源,不是几本书可以涵盖的,而是一辈子的修行和思考所得,所谓百年树人是也。
所谓真正称得上文学的东西,都是很多时间的思考积累才能得出的产品,不存在什么流水线的规律。
而书上的知识往往未必适应现实的问题参数,而适应现实思考得出的经验,往往可以对症下药,更加实用。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能理解透书本上的知识,反而是对现实参数的干扰,也就是所谓的书呆子。
所以历史上很多人不读书天生牛掰,如铁木真,也有的人读透了书非常牛掰,如诸葛亮,就是这个道理。而书呆子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了,害人害己。。。更LOW的书呆子,就是孔已己这种了,连吃饭都成问题。。。
所谓君子不器,用好一个人,就等于用好一个人几十年的所思所学,多划算。
所以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我们这个复杂的社会,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用人搭建起来的有序积木结构,本质上,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如此,“臣善将人,而陛下天纵奇材,善将将也。”
事必躬亲,诸葛亮丧身五丈原,善用他人,刘邦一统了这天下。
现在看不下去网文的套路,反而一些纯文学看出了个中三味,只能说,能称为名著的,自有他的过人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