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评价咪蒙,首先你要了解咪蒙,要了解咪蒙,首先你要了解她的文章
首先咪蒙是谁?
一个拥有500万粉丝的公众号大V,一个永远都能掐中粉丝G点,每篇文章都是100w+阅读量的超级写手,一个一篇软文能卖50万人民币的公司老板。
咪蒙的文章为什么吸引人?
第1个套路:制造意想不到的反转,提高文章打开率
她的标题都是这样的:
抛出一个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 > 用直白甚至粗鲁的语言制造反转
《女追男隔层纱?这种屁话你也信!》
《看到直男癌言论,我的脏话不够用了》
《什么门当户对,不就是爱得不够》
《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傻逼甲方》
《矮子们快来幸灾乐祸!原来长得高也很凄惨啊!》
《老子努力奋斗,就是为了包养一个男人》
《我能想到最性感的画面,就是你跪键盘的样子》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2个套路:制造男人与女人的对立,吸引人读下去
我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首先出于好奇,我爬取了咪蒙113篇文章的标题,对标题进行分词并用冯氏风格展现出来:
发现有3类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男人、男生、男朋友、男孩这4个词占比最高,达到20%。
女人、女孩、女生、女神、少女这5个词占比第二高,达到10%。
婚姻、吵架、结婚、性生活、爱情、老公、出轨等词占比第三高,9%。
我还爬取了咪蒙最近发表的30篇文章的内容,分词后的词云如下:
前十频次的词语如下:
可以看到占据2,3位的是 女生、男生,由此可推断她的第二个套路是探讨男女关系,而讨论最多的是结婚、出轨、吵架 等两性的负面现象。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是朋友关系,朋友是词频最高的词啊!其实不是,因为这是咪蒙的第三个套路。
第3个套路:讲身边的故事,让你信以为真
“昨天半夜,一个认识多年的朋友说”,“黄小污的朋友南瓜以前也这样”,“小安是我大学的学妹”,“我们公司新招的实习生说”。是不是似曾相似?
咪蒙的文章都在讲故事,很凑巧这些故事都刚好发生在她身边,包括但不仅限于她的同事、朋友、实习生、大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
这跟临时工的作用是一样的,如果有人质疑故事真实性,她可以说,她不过是一个实习生,我有几十上百个实习生,你找去啊!
第4个套路:永远站在粉丝一边,为粉丝说她们不敢说的话
首先咪蒙的粉丝都是谁?
爬取咪蒙微博近10万条粉丝评论 ,粉丝的分布如下:
女性粉丝占了绝大多数!
23-28岁的粉丝占了大多数!
这个年龄段的女生对婚姻和渣男应该是最敏感的!
那么当年收入上千万,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女皇咪蒙拿起话筒对准渣男狂喷的时候,说实话,坐在电脑前的直男都高潮了!
第5个套路:为什么读咪蒙的文章特别顺滑?短句的堆砌
为什么咪蒙的文章那么长,读起来一点不累?因为她把长句统统拆成短句,一口口喂给你!
随便摘抄一段
天啦噜!如果被小学老师逮到,分分钟给你不及格!你是有多爱短句,你是觉得粉丝很傻,理解能力有限么?
不!
“要把读者当婴儿,把复杂的内容掰碎了喂给他”
短句的堆砌,可以缩短读者思考的时间,长句本身读起来就费时,更不用说理解,如果拆成三个短句,分分钟变德芙巧克力,一口顺滑!
第6个套路:用小清新的图,来掩盖鸡汤的毒
几米大杂烩有木有!从图中看到自己有木有!小清新范扑面而来有木有!
恩,所有的糖衣,都会带着炮弹,所有的毒药,外面都包裹着糖衣!
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活成了十几年前的我们最讨厌的样子——生活精致,做人精明。
经历了生活的洗礼,逐渐认知了这个世界的众生现状的咪蒙们,早已不再是相信诗和远方的热血青年,咪蒙们已经蜕化,或者说成长,成为精明的中年人。
咪蒙深深理解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并能够利用自己的笔,或者其他方式,让这种理解,为自己获取创造财富。
咪蒙,没有改造任何人的价值观,
咪蒙, 只是在迎合某些人的价值观。
没错,绝大多数的人们,你们原本就是如此,咪蒙只不过迎合了你们,用让你们热血沸腾的方式畅快淋漓地表现出来。
然后,
你们获得了快感,
咪蒙获得了财富。
至今在咪蒙的内心深处,都还有一个诗人,都还有一个崇拜诗和远方的高晓松。
但是对不起,咪蒙更渴望给父母、给恋人、给孩子,足够精致和洒脱的生活,
对不起,原谅她,为了让家人过上这种生活,
必须放下对诗歌和远方的向往,
利用迎合你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我想,
这就是咪蒙,一个在对生活妥协过程中获得财富的中年女子。
我不想评价她,起码不想以某种价值判断粗暴地评价她,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她有她的想法和立场,甚至,我怀疑她一直隔岸望着我们——比我们都厉害一点。
咪蒙是个妥妥的精英,不是那种沉迷于等级秩序、climb the social ladder的那种利己主义者,而是一个在《南都》工作了十二年,被《南都》的理想主义气质浸润、影响,渴望引领某种价值观的知识分子精英。她在山东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和硕士,毕业论文是《阮籍诗歌与玄学本体论》,这篇论文我看下来,感觉是,她不仅积淀深厚言之有物,更重要的是,她是真正理解了一些东西的——阮籍穷途而哭的痛苦,意识到个体生命孤悬于宇宙中的众生痛苦,她理解了宇宙的空无——或许可能仅仅是在一个形而上的年纪大而无当地理解了(仅仅是或许),她还理解了体无而不废有,无差别,不偏废——“极高明”并且“道中庸”的道理,这是一种庄子、孙子的狡黠,什么都说了,什么没定数,辩证统一,全靠sense。这就是进入社会以前的咪蒙,聪明的、干净的、书生气的,说她通透不为过吧?
她后来进了《南都》,在《南都》,她学会了一件事,抛弃学术写作方式,抛弃自我表达式的写作手法,写作的立场转向大众,这件事对她来讲,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非精神困惑。在《南都》的时候,她的关注点就已经变成了,如何提高写作的传播价值,翻译过来就是,如何红。咪蒙本人也不介意这种方式,她说,“可能你不喜欢我,我没有你有才,但是我还是比你火。”
再后来纸媒式微,媒介改变,媒体人转型,她发现她最熟练地那套近乎粗俗的插科打诨加调动情绪,竟然非常有市场,偶然地成功让她开始摸索,她如同产品经理般写作,关注用户体验,总结经验,还写了篇《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她越写越顺手,一路写到如今。
就快要逻辑自洽地讲圆一个内容创业时代的掘金故事了,但是不对,有什么东西分明不对,因为她写的东西,太不是个玩意儿了。
咪蒙作为一个文化精英,多年的专业写作实践让她早别人一步完成了文字的异化——她早就毫无心理障碍地完成了文字和人格的分离,这一点可以说知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做不到,大多数人依旧停留在分享见地、直抒胸臆、我手写我心的阶段,真诚,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甚至很少人会去想这可以不是原则。但是咪蒙没有这个原则。有的人,确实可以透过文字看到猥琐的人格,但是咪蒙不是。咪蒙的文字后面是一个严肃疏离的写作者,在用传播学的手段传播,统计学的方式验证,拿捏语气、控制节奏,调动情绪。
可问题出就出在这个异化上。写作者委身于服务业,可太服务业了;她的文字从私人领域走出,可是走的太远了。
传播-走红-挣钱,这个流程背后没有价值观支撑。我时常想她靠什么来justify自己的行为,靠能够让儿子上好学校,靠能给助理发五万的月薪,靠能够给她员工欧洲十二日游,还是靠挣了钱以后继续她未竟的理想?
又或者她真的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对别人有用。
那就真的太糟糕了。
社会从不缺乏动荡,文化的作用应该是洗涤人心。
展露焦虑能够摧毁一大片人的坚守,也能够成就某一个人了,只是这个人太残忍。
只是你不得不思考现代人的跟风,现在,被大家所吹嘘的东西是否真的有文化价值,让人心越来越浮躁,让社会越来越动荡,到底是不是文化人的真正意义?一直觉得文化是引领大家提高生活感知,提高认知,提高审美,可是如果降低自己的标准去迎合低俗,想必也是一种文化悲哀。
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今天内容创业本身可能就意味着全部的失落,无法两全,我们的读者很糟糕。读的人越读越入戏,写的人越写越出戏,一切还在继续。
在“毒鸡汤”咪蒙的成功学中,我却分明窥见的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后,文明落幕,凄凉的背影 。
--
还想讲点无关的。咪蒙曾经大而无当地、哲学地、逻辑地、玄远地理解了世界的空无本体,然后从书斋里走出来,走向生计和疲劳。这不免让我想到了梭罗。年轻时候总会有一些形而上的时期,喜欢并且只会用概念称呼周遭的生活,就好像瓦尔登湖那么抽象。直到中年,梭罗才变得具体和不厌其烦。他成为了一个植物学家,观察记录北美全部的植物——植物,一直处在人类认知的边缘。这样看,似乎一定是要经过一些岁月,才能找到真实可感的生活。不过我仍然相信,年轻人,在很早的时候,就看到了生活的全部真相,他们只是在用余生,收回目光。
时代进步的大海,总是需要一丝丝浪潮做点缀。虽然有时看起来狂风大浪,可是最终也会归于平静,毕竟大海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嘛。
十年以后,谈起咪蒙,或许是一位比较成功的营销者,是自媒体收益较为可观的作者。
只是,时代的文学价值上,可能没有太多痕迹。
但愿她很好,否则有可能成为负面教材,一人行为可观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