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做了件傻事。答应帮好友准备一点钱急用,也筹好了,因为卡没带,说好晚上转,不会耽误她明天一早办手续。结果参加完沙龙,回去晚了竟把这事忘了。
今早上,电话响起来,看到名字我一下懵了,立马想起昨晚被我遗忘的事,这么重要的事我竟然忘了,糟糕了,她是不是刚发现钱不够,一定耽误她的事了?完了,完了。。。
又愧疚又紧张,接起电话赶紧认错,哎呀女人,我昨晚没转,给忘了,我现在马上转。。。
谁知道,那边传来轻快的声音,哈哈,没事啦,我想说跨行的比较慢。不用啦。跟你说一下,手续办完了,很顺利。
于是,这起由于我的健忘引发的事故,总算有惊无险落幕,还好没有耽误好友办事。
挂了电话,我暗暗自责,觉得自己脑子越来越不好使了,记忆力也下降了,又觉得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所以记不住事,一时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不能自拔。于是一整天,都觉得郁闷无比,做什么事,都心不在焉,事情自然做不好,更加觉得自己很笨。于是,每一天,都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度过,慢慢的,就真的变笨了。
另一边,好友挂完电话,心里冷哼,说什么忘记了,分明是没放在心上,不把我放在眼里!于是,心里非常不爽,越想越气,于是决定不再与这个家伙往来。慢慢的,就疏于联系,慢慢的,就淡了情分。于是,将近20年的情谊,就此画上句号。
然而,我并不是要讲述悲伤的故事,今天要说的是关于ABC的故事。
就像今天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A——我忘记转款了,B——我觉得自己脑子不好使了,C——我自怨自艾,做事心不在焉。
还有今天发生在好友身上的事,A——她忘记转款了,B——她没有把我放在眼里,C——我不再与她来往。
可以看出来,A是前因,C是后果,B是评价。前因A通过评价B的作用,产生了结果C。所以,起关键作用的是评价B。那么,如果改变评价B,又会怎样呢?
假如我想开点,今天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就是这样的:A——我忘记转款了,B——最近压力大,老忘事,得注意点了,C——适当放松,随身带个小本记录重要的事情。
假如好友想开点,今天发生在她身上的事就是这样的:A——她忘记转款了,B——她有点健忘,是不是有什么事,C——下次记得提醒她。
所以你看出了什么?同样的诱因A,通过不一样的评价B,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C。
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所以:凡事想开点啊,少年!别钻牛角尖!
回到开头的故事,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
挂了电话,我暗暗自责,觉得自己脑子越来越不好使了,记忆力也下降了,一时陷入情绪低落。很快,又发觉不妥,于是安慰自己说,也许最近压力比较大,刚开了公众号,想要坚持日更,走路都在想着当天的主题,所以难免有点健忘。于是,决定,重新用起备忘录。
而好友呢,并没有那些暗搓搓的内心戏,很开心地跟我分享新房子的环境很好,相约下次一起去那边喝咖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