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开始用文字记录历史之前,金钱就已经存在于社会之中了。只要有货币的存在,就有货币伪造者和骗子的身影。数千年来,各国法币发行方们一直在与假钞作斗争——看看现在的纸币,它们被加上特殊的水印、序列号、“安全线”,甚至是全息条码。但是,就算这样都无法阻挡滥用假钞的猖獗。
相比之下,加密货币得益于算法安全性和共识机制,因此通常不受货币伪造问题的影响。
然而,加密资产持有者往往会认为上述特性可以使加密货币免疫所有潜在的损失风险。尽管加密货币提供了投资和参与经济的新方式,但用户依然需要采取与传统货币不同的防范措施。
众所周知,人们的许多加密货币投资组合都存放在CoinCheck,Bitfinex或Poloniex等交易所上,这些交易所给用户提供了易用性,但其内部保护措施可能并没有用户想象的那么安全。那么加密货币投资者能够对此做些什么呢?
为了避开潜在的黑客攻击而将加密资产全部清仓——这显然不是个好办法。或者,可以把资产放在钱包里。对新手来说,使用加密货币钱包似乎没那么重要;但是,大多数长期持币者都认为使用加密货币钱包是必要的。
尽管钱包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存储加密资产),但其形式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是在线的,有些是离线的,有些是软件,有些是硬件甚至像纸片一样。不管我们投入多少资金,在哪里保存加密货币,都应该注意避免几个最常见的误区。
误区1.把加密货币交易所当做银行
Mt. Gox,这是一个让比特币长期加密持有者谈虎色变的名字:它曾经是日本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2011年,它被黑客攻击,损失135万枚比特币。2014年,它再次被黑客攻击,共损失价值4.5亿美元的比特币。另一次大规模的黑客事件发生在2016年,黑客入侵Bitfinex交易所,盗走价值7200万美元的资金。如今,交易所行业的安全性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投资者仍应学会采取措施来保护其加密货币资产。
正如InfoSec Institute去年报道的那样,交易所被盗的风险依旧存在。交易所并不具备像银行那样的强制性消费者保护措施,但许多加密货币投资者仍将交易所视为银行。从机构风险层面上来说,即使银行遭受财政灾难而倒闭,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可以保证个人投资者不会因此损失资金。在个人层面上,如果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发现个别用户的帐户遭到入侵,它们将恢复因攻击而损失的任何资金。相比之下,Mt.Gox黑客攻击事件的受害者也对交易所提出了补偿的类似请求,但不太可能得到如此负责的处理。
误区2. 无视政府税收
由于大多数加密货币都和政府没有丝毫关系,投资者往往认为政府对加密资产收益没有兴趣。实际上,加密货币交易所已经开始向最大的投资者提供税务指导。
由于税务局发布的声明比较模糊,美国的加密货币税收情况仍然有待完善。但是,美国税务专家也认为投资者应该跟踪其加密资产的移动、购买日期、支付价格,以及清算后收到的金额。虽然2014年颁布的规则仍然是非常初始的,但它们已经开始执行。
当然,我们国内的用户暂时没有这种“烦恼”。
误区3. 只要防范黑客攻击,加密资产就不会丢失
想象一下,假设用户从银行取回毕生积蓄,并将这些现金存放在地下室。如果现金遭遇洪水淹没或老鼠啃噬,你可能会认为这些被浸泡、撕碎的现金会变得毫无价值。事实上,就算如此,还有挽救的机会——美国联邦铸币局提供残损现金换新钞的免费服务。最后,用户会从中得到关于财政责任的教训,以及相应的补偿。
的确,加密货币纸质钱包的离线性质可以使其免受黑客攻击,但它却没有提供类似的保护措施来防止自身被破坏。假设用户的纸钱包经常被折叠,产生褶皱,最后会导致私钥数字出现磨损。又或者,纸钱包被液体浸湿,造成其中几个字符的缺失,那么用户将丢失存储在钱包里面的加密资产。而且,如果纸质钱包弄丢,用户是没有任何追索权的,只能寄希望于钱包有一天突然在某个角落里出现。据统计,目前至少有400万枚比特币已从流通中消失。
小结
随着加密货币慢慢进入主流视线,加密货币投资的一些规则可能会发生变化。消费者保护法规可能会扩展到加密货币行业,加密货币税务申报表格可能会逐渐引入,而这些私人管理的加密资产可能会在技术上变得不那么令人心生畏惧。
实际上,技术的进步已经提高了加密货币的易用性;例如,有一种钱包被称为“Cool wallets”,它融合了纸质钱包的安全性和硬件钱包的耐用性,同时又像能交易所一样,增加资产的流动性。随着加密货币行业进入第11个年头,相信许多类似的创新将大量涌现。
本文由币圈邦德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