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的我,真的是被三一班这35个孩子搞醉了!从进入三年级以来,内心的那种焦虑感从未褪去过。每次,我都是在不断地焦虑调整又焦虑又调整的状态中反反复复,进进出出。真的是让人心累!从未觉得,教语文有这么辛苦!
这群孩子,淳朴自然,这应该是乡下孩子都拥有的美好。记得第一次见到他们,是在春天。走进教室,教室很大,后面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地,地面坑坑洼洼,桌子都放不稳。三十一个小朋友,个头小小的,眼神懵懵的。上一次课,有很多的新发现:字歪歪扭扭,拼音稀里糊涂,拼读拼得四不像,朗读拖拖拉拉,上完课的我,心里荒凉一片。更坏的是,只要遇到带拼音听写,就一定是全军覆没。向群里的家长们公布听写情况,回复的人,寥寥无几,不超过一个巴掌。此刻,除了荒凉,更有寂寥。孤独的我,走在孤独的路上。
对一切都已明了清晰的我,好像没有表现得很焦虑。我对自己说:没事!反正,一点一点,慢慢来!我是个目标明确的人,通盘了解了他们的底子之后,我开始给他们从最基础的拼音进行复习,每天一点点每天一点点,结果还是有些喜人的。全军覆没的默写情况没有再出现过,每次听写,及时小结情况公布在家长群里,我发现家长也有了互动,从最开始的默默飘过,到点赞到回应,到最后的有些期待,让我的语文学习开始有了一些不同。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因为自己的等待。
语文学习,我比较注重朗读和表达。可是,在这里,你听到的朗读永远都是拖着很长很长的调,那长长的调让我听着真折磨人,更重要地是,还没有断句。有时候,没有语文书对照,我竟听不懂他们读得内容是什么。朗读的纠正,这便是让我觉得最难的。许是因为自己的声音很哑。在之前的班级里,长久的语言训练,已经不需要我一句一句地带读。而在这个三一班,我开始了一句一句带读的办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把词组单独拎出来,教孩子们读好轻声词,把长句子拿出来,教他们断句,长课文读不好,就读美美的小诗,晨读时,课堂上,我的范读,各种分角色朗读,比赛读,每天如此地反复训练,一个学期下来,我惊人地感受到了朗读的变化。在培养朗读能力的这条路上,我用了我十足的耐心与等待,等待他们开花结果。
最让我失去了耐心,竟然完全忘记了自己初心的转折点,就是今年九月刚刚进入三年级的这群淳朴的孩子们。从第一节课,就给我泼了一盆凉水。课堂上,能理解课文内容的寥寥无几,有的甚至是刚刚讲过,站起来一问三不知,还有更气人的是坐着傻傻呆呆,眼神朦胧而游离。开学起,我一直在不断地想办法,想借此来提高理解力。阅读安排了,反复读《格林童话》;摘抄抄上了,每天读一篇,必须摘抄优美的句子;日记写上了,引导他们把自己一天的所看所听所想记下来;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读完《格林童话》,连内容是啥都不知道;每天的摘抄虽然是抄了,却只是为了完成我的作业;日记就更不要说了。一两句,两三句,每天内容相差无几。一切的一切,都把我彻底惹毛了。这群孩子,真的是既不聪明又恨懒惰。我的焦虑开始日子增加,终于在一个午后的第一节课彻底爆发。我不停地列举他们的种种不是,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愤怒。最后,板着一张臭脸狠狠地离开了教室。这是我第一次在这群单纯的孩子们面前,表露自己的情绪,或许,那天的我,在他们眼睛里,成了那个恶狠狠地巫婆。可是,若是我不成为那个巫婆,我便会成为那个气球,终究会把自己引爆。
情绪出来的我,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我跟老师们一次又一次地表达我的失落与失望。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什么一篇文章就是理解不了呢?我站在讲台上的我,真的真的对他们的大脑结构产生了好奇。望着那双双茫然的眼睛,我仿佛都能看到一个空空的大脑。除了感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又觉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除了生气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吗?想了很久,反省了很久。内心的波澜,一时半会儿都无法得到平静。别的老师跟我说,或许要改变我的教学方式,要我把自己的教学要求放到最低。默默地,我也不反驳。我找高人述说,因为似乎只有这样,我才能重新整合再复盘然后充满力量再出发。前辈们说,或许他们在进步,要我再等等,走过这个瓶颈,奇迹就在后面。又很巧合地,我听到了王崧舟老师的讲座。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大多都是讲朗读。可是,这对我确是极其有作用的。因为这读读读,唤起了我内心的激动。是啊,这群孩子,读得太少了。我就应该让他们读读读,反复读,各种读,读到课文很顺,读到理解内容。我真的就像是漂在大海里的那片孤舟在黑暗的海面上飘浮,他的这一席话,让我仿佛看到了光亮。顿时,我浑身有些轻松起来。在接下来的学习里,通读课文,一定是我解决这个难题的方式方法。至于效果如何,我只能一边走一边思索再一边调整。
哎,事到如今,我也不去做任何的比较了,一步一步慢慢来吧!你们慢慢来,我会慢慢等,一起见证花开的瞬间吧!
谨以此篇,纪念我曾经躁动放弃的心,也告诫自己不能轻言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