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2月读书总结的时候,我引用了一个数据:2022年全国成年人阅读比例是80%,人均年阅读量不到8本。
这个数据能说明阅读的量而不是质,那有多少书被真正「读进去」了呢?
估计很难统计。
我有一个在国内C9大学读研的好朋友,阅读量远高于常人,但还是有的书读完之后重点提炼不出来,读了又好像没读。她经常要大量阅读的是一些社科类专业学术著作,本身比较晦涩。
专业知识含量比较大的书一般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要用到大量逻辑推理、概念总结,干货密度比较大,自然就费脑子、不好读,相比虚构类的小说散文等文体「趣味性」稍逊。
为了适应当代人阅读理解能力的退化,现在很多非虚构类的专业著作也越来越注重趣味性和易读性。
大多数人的情况是:网文小说娱乐八卦看得如痴如醉,但凡带点专业性的就昏昏欲睡,知识想进入脑子里都找不到门。
那索性就睡前拿来看——催眠。
我懂。
因为我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这种状态,直到我总结出了下面3个把书「读进去」的方法。
分享给你,希望也对你有用。
01 像打王者一样,学会看小地图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一本书所有段落都有存在的意义,但并非每一个段落都同等重要,而「重要与否」对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定义。
有的内容是结构衔接的需要,有的是照顾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的读者所做的额外说明,有的是作者感情的抒发,有的是进入正题前的铺垫……
不管怎样,这些围绕在核心主题前后左右的内容对有的读者是理解的辅助,对有的逻辑性比较差的读者就形成理解干扰——因为分不清主次。
所以不管文笔多么华丽,情节多么引人入胜,我们始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作者写这段是在干啥?
是在交代故事的前情提要?是某个问题补充说明?想得出什么结论?是单纯在抒发自己的感受?是交代相关的研究和历史渊源?还是在调节过于严肃的气氛(幽默一下子之类的)?
如果发现自己对此没有概念,赶紧停下。回忆一下,往回翻一翻章节标题,把内容所属的框架再梳理一下。直到发出“原来如此”的感觉,再接着往下读。
有时候一个内容片段读得似懂非懂,不是这段内容本身的问题,而是你不知道它在叙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所以会感觉虽然能够看懂,但是莫名其妙。
就像打王者的时候要时不时瞄一眼小地图一样,你要知道你在整个地图中的哪个位置。有必要的话,可以动笔写一写画一画——中阶阅读者都是这么干的,读书笔记这不就来了吗。
读书走神是常有的事,如果思路断个一两次没跟上节奏,后面会越读越糊涂。
经过几次小地图思维的训练,就能做到眼里有字,心中有地图,思路不迷失,阅读速度也会有显著提升。
把这个技能再进阶一点,你就能够选择性判断哪些内容可以略看,哪些内容需要详细看,哪些内容根本不用看,而且不需要担心会漏掉重要内容。
更高阶的人会把这个原则应用到每一句话里面,他会迅速提取一句话的关键词,并脑补出剩余的部分,从而提高阅读速度——那些一年读上百本书的大佬们都是这么干的。
小地图思维就是时刻判断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内容,重要程度几何,需要分配多少脑力。
任何事都要避免平均发力,从始至终都全力以赴是很累的。
02 选择匹配自己知识水平的书
当然,也会出现你怎么看小地图,总是会迷失方向的情况,那这本书你可以适当放弃了。
要么是作者写得不好,表达能力有问题,要么是你的知识水平目前还达不到读这本书的要求,找一些更基础的书来看吧。
有一些大名鼎鼎的传世经典,大家都说好,但我就读不进去《战争与和平》《沉思录》《枪炮、病菌与钢铁》《自私的基因》《基因传》……
看也能看,硬看的话结果不过就是7天看了6页——实在没必要膈应自己,跟白云奶奶写书效率有一拼了。
这世界上好书多得很,没有任何一本是非读不可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可以。无需任何压力,放弃任何一本书都并不可耻。
况且也许只是单纯的没到时候,过阵子再试试呗。
03 明确读书目标
开卷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读书是工具,还是目的?
以读书作为工具,要么是为了填补某个方面的知识空白,那就兴趣导向,选择读起来有趣的就可以;要么是为了解决当下遇到的生活、感情、或工作上遇到的难题,那就简单地直奔主题。
以读书为目的,重点在于阅读体验本身,能够获得什么随缘。
就像在大海边散步,捡到美丽的贝壳就很开心;捡不到,就欣赏大海的平静,享受海风的吹拂。
不想带走什么,重要的是过程,是此时此刻的体验,就很好。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