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前两天写了一篇摘抄笔记,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工具书,工具书是教你如何去做?怎么做?最后实践生活中,成为自己的“财富”,才是王道。
这本书看书名,猜想肯定写的是时间,讲的是时间。但是,翻开书,读了书,写了只是一小半的时间,写了很多“本”的东西,关于我们管理自身的问题,解决了“根本”,才能治“末”。
读了书,收获了作者的观点,也断断续续的来了感悟。
1.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这是问题的“根本”,一个人只有管理好了自己。生活条理、自律、收放自如。让自己端着“主人公”的态度,要有强大的自控力,让自己理智一些,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
我们这个年代的手机,至关重要,甚至形影不离。固,浪费时间只娱乐的,该删就删;只留下对自己有用的。管理自己,这个年代的我们,不妨先从“管理手机”开始。
2.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
每个人的心智不曾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想法有好有坏,这取决于知识的高度、思考的纬度。
有人如“井底之蛙”,也有人如“展翅高鹰”。没有对与错,只是他们的位置不同,角度不同。不管如何,都要学习,学习那广阔无边的知识,吸收“养料”,充实自己,扩大视野。这样的“井底之蛙” 会跳出井,“展翅高鹰”会飞得更高。我们要修炼心智,让它更成熟。
3.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
我在育儿路上,曾经是个完美主义者,不容许自己犯一点错,如果一天有一次没有控制好情绪,对孩子发火。
事后,我会陷入无比懊悔的自责中,对孩子加倍的内疚,设法补偿孩子。这样的恶循环几次,我会跌入自己设定的心灰意冷模式里,“不是好妈妈”,“你不会成功”,“你改变不了”。
苛求“完美”,带来总是一次次地失望,一次次的怀疑,笼罩在负能量的磁场里。
没有正视“现实”,我们要慢慢来,一点点改变,不要太苛刻自己,育儿路上亦是如此,让孩子明白,妈妈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但我在学,在慢慢改变。以后对自己,对孩子,只要我们有一点点进步,都要欢呼雀跃,给自己力量,这才能前进。
4.每一个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
这让我想起了,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安排在晚上读点英语,可总是被其他事情耽误,或者与睡觉冲突,这时,我心里总一句话:“明天再读吧!”。然而,“明天”来了,到了晚上,可能又是一句:“明天再读吧” 。
这样的日而复始,断断续续,再不反省,找到“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以后肯定“亡羊补牢”,或者结果更糟糕。
记得,日本的藤卷幸大《给10后不后悔的自己》里写道:
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应该做的事。
如果总是避免麻烦事,随意度过20多岁,30多岁的人,那他就不会迎来丰盈的40多岁。相反,如果你选择不顾一切地努力奋斗,之后等待你的将是充实的40多岁,50多岁。10之后的你是开心地笑,还是追悔莫及?
5.兴趣,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固然好。但一件事反复去做,揉了碎了去练习,这时还有半点兴趣吗?一首曲子反复弹上几十遍,百遍……弹得不腻,耳朵也听腻歪了。我们坚持着,直到揉了碎了有了兴致。
6.关于时间管理方面,作者提到“记录开销”,和“感知时间”。
这两个观点,让你更明白,你的时间都去哪了?浪费时间也要知道“费”在哪件事?
几个月前我记录了一件小事。
我在微信上发的信息:
【无戒学堂】《把时间当做朋友》阅读感悟这是,“我姐问我去哪了?咋累了?”我的回复。别看我这几小段的回复,前后浪费了大半个时间,回忆啊,用词用句啊,。
还有最重要的是期待她们怎样的回复,等待回复中就两次拿了手机,已至于那段时间心神不专注!
就是这一件小事,我的时间费了近四十分钟。我记录了下来,我才能“感知时间”,才能更好的管理、善待时间。
7.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这让我想到了,我生活中的写作,运动,阅读。
写作,我一开始很焦虑,力不从心,但正因为力不从心,更应该慢慢来做,它是一辈子的事情,急也没用。解决焦虑的方法,就是去做正在焦虑的事。
运动跑步,之前,因为是减肥的念头,后来是健身的转念,再后,遇到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见他每天跑步的身影,方悟,跑步也是余生的一件事,像吃饭,睡觉一样。
读书,历来都有“活到老,学到老”,“朝闻道夕死可矣”。我只有效仿,别无所求。
凡是值得做的事,确实要做很久很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