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提到老师建议他们假期在网上找鸡兔同笼的视频,看看是怎么解题的。于是,我找了一个相关讲解视频,孩子观看两遍后表示理解了。但当他做相似的练习题时,仅进行了两步计算,就感到困惑。
我让孩子再次观看视频,并补充讲解了相关步骤,孩子依旧很困惑。我也很纳闷,这么简单的解题方法,孩子为什么就是不能理解呢?是缺乏对那些概念的理解,还是缺乏某些能力?
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好奇,我试着去寻找相关原因。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才发现把问题想简单了。
在查阅过程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数学是思维的语言,是描述现实的语言。然而,孩子的教材中,都是最简单的情景和较为直观的数量关系,与现实相差较远,并不能很好地体会到思维的过程。平时缺少思维的锻炼,题目比平时练习的条件复杂点,孩子就会无从下手。
数学的本质是要素关系符号化,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关键。我回想今天孩子在解题中存在的困惑点,恰恰就是对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清楚,他并不能说清楚“为什么用A除B”、“A为什么要除B”以及“A是什么,B是什么”,不能理解A与B之间的关系。
大人觉得简单,是因为大人经过长年训练能快速看透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练习,很难马上找到要素之间的关系。即使通过案例讲解,孩子会做类似的题目,如果不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仅仅是照葫芦画瓢。我家孩子经常在我“是什么”“为什么”的追问下,发现了正确答案背后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些了解及分析,我也更清楚后面面对这类问题,关键是让孩子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解题方法。这也给了我另一个思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孩子通过现实生活的例子,抽象出数学的理解,反过来又用它可以更好地描述和理解现实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