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格律诗中的“借韵”

格律诗中的“借韵”

作者: 清风8351 | 来源:发表于2022-12-10 16:03 被阅读0次

    今天再学一下借韵:

    唐代格律诗通常是⼀韵到底,所押韵的韵字出于同⼀韵部。但也有不⽤本韵部的韵字,⽽是⽤了相邻韵部的韵字进⾏押韵,这种情况称为“借韵”,先看两个例⼦:

    例1、李⽩《访戴天⼭道⼠不遇》

    ⽝吠⽔声中,(东韵)

    桃花带⾬浓。(冬韵)

    树深时见⿅,

    溪午不闻钟。(冬韵)

    野⽵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冬韵)

    ⽆⼈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冬韵)

    例2、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纷纷,(⽂韵)

    路上⾏⼈欲断魂。(元韵)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元韵)

    例1的韵字分别是“中”、“浓”、“钟”、“峰”、“松”,“中”字属于“东韵”部,其它四字属于“冬韵”部,分属两个不同的韵部。例2的韵字分别是“纷”、“魂”、“村”,“纷”字属于“⽂韵”,“魂”、“村”属于“元韵”,也是分属两个不同的韵部。将两不同的韵部的韵字放在在⼀起押韵,这在唐代律诗为数不多,在宋代律诗中较为常见。

    汪师韩《学诗纂闻》:“唐律第⼀句多⽤通韵字,概此韵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也”。沈德潜也在《说诗晬语》提到“起句可不⽤韵,宋⼈有⽤别韵者,然必通韵中,⽅可借⼊,若庚、青韵诗,起句⼊真、⽂、寒、删韵;先韵诗,起句⼊覃、盐、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沈德潜与汪师韩都提到唐宋律诗借韵的现象,并指出“借韵”要在“通韵”之内,否则不可⽤。所谓“通韵”是指邻韵。汪师韩所说的唐律四个韵字(四韵),指的是四联⼋句的律诗。唐代律诗采⽤的是隔句押韵,⾸句以仄声收尾的共四个韵字,⾸句以平声收尾的为五个韵字。汪师韩所说的“唐律第⼀句多⽤通韵字,概此韵不在四韵之数,”显然是揣度之词。因为唐初乃⾄盛唐时期,对韵要求很严格,⾸句⼊韵的基本上是本韵的韵字,借韵的现象极为罕见,迄⾄宋代借韵现象教为普遍。

    汪师韩指出,⾸句⼊韵的韵字不在四韵之内,可以放宽,同时提出放宽的韵字应该属于相邻的韵部,即“可通”,否则不可⽤。这与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讲的意思相同,⽽沈德潜讲的更为具体些。因为借韵通常出现在⾸句⼊韵的律诗中。所借的韵字位置处于⾸句句尾,与其它四个本韵的韵字不在同⼀韵部,汪师韩在《学诗纂闻》中将借韵这种现象称为“孤雁⼊群”。(也称“孤雁⼊群格”)谢榛《四溟诗话》“七⾔律绝,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格,宋⼈多有之”。⾄于“孤雁⼊群格”与“孤雁出群格”是否同⼀概念,我们在后⾯论述。值得注意的是,前⼈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格”,将它定义为⼀种格式。

    从唐宋律诗的作品来看,五七律诗的押韵均为平声韵,五⾔绝句中虽有押仄声韵的,也基本上属于古绝句。因此,唐宋律诗的韵字基本上属于平声韵。其借韵也都在平声韵部内的相邻韵部。在唐宋律诗中借韵最为常见的是冬、东韵相借,先、真、⽂、寒、删韵相借。换⾔之,冬、东韵相押,先、真、⽂、寒、删韵相押。可以互相押韵借韵的⼤体上可分为⼗类:(1)东、冬;(2)江、阳;(3)⽀、微、齐;(4)鱼、虞;(5)佳、灰;(6)真、⽂、元;(7)寒、先、元、删;(8)萧、⽘、豪;(9)庚、青、蒸;(10)覃、盐、咸。只有歌、⿇、尤、侵这四个韵部是独⽴使⽤的,没有相邻韵。下⾯我们看⼏个具体的例⼦:

    (⼀)东、冬韵的借韵

    (唐) 李颀《送李回》

    知君官属⼤司农,(冬韵)

    诏幸骊⼭职事雄。(东韵)

    岁发⾦钱供御府,

    昼看仙液注离宫。(东韵)

    千岩曙雪旌门上,

    ⼗⽉寒花辇路中。(东韵)

    不睹声明与⽂物,

    ⾃伤流滞去关东。(东韵)

    (宋)孙觌《过枫桥寺》

    ⽩⾸重来⼀梦中,(东韵)

    青⼭不改旧时容。(冬韵)

    乌啼⽉落桥边寺,

    倚枕犹闻半夜钟。(冬韵)

    (⼆)江、阳韵的借韵

    (宋)王禹偁《寄献润州赵舍⼈》

    南徐城古树苍苍,(阳韵)

    衙府楼台尽枕江。(江韵)

    ⽢露钟声清醉榻,

    海门⼭⾊滴吟窗。(江韵)

    直庐久负题红药,

    出镇何妨拥碧幢。(江韵)

    闻说秋来⾃⾼尚,

    道装筇⽵鹤成双。(江韵)

    (三)⽀、微、齐韵的借韵

    (宋)王琮《春⽇⼭⾏》

    缓鞚青丝马不嘶,(齐韵),

    春⼭草长静柴扉。(微韵)

    迸林新笋斑斑出,

    隔⽔幽禽款款飞,(微韵)

    ⾬过泉声鸣岭背,

    ⽇长花⽓扑⼈⾐。(微韵)

    云藏远岫茶烟起,

    知有僧居在翠微。(微韵)

    (宋)秦观《和周廉彦》

    天光不动晚云垂,(⽀韵)

    芳草初长衬马蹄。(齐韵)

    新⽉已⽣飞鸟外,

    落霞更在⼣阳西。(齐韵)

    花开有客时携酒,

    门冷⽆车出畏泥。(齐韵)

    修禊洛滨期⼀醉,

    天津春浪绿浮堤。(齐韵)

    (四)鱼、虞借韵

    (宋)王⼗朋《题湖边庄》

    ⼗⾥青⼭荫碧湖,(虞韵)

    湖边风物画难如。(鱼韵)

    ⼣阳茅舍客沽酒,

    明⽉⼩桥⼈钓鱼。(鱼韵)

    旧⼘草庄临⽔⽵,

    来寻野叟问耕锄。(鱼韵)

    他年待挂⾐冠后,

    乘兴扁⾈取次居。(鱼韵)

    (五)真、⽂、元借韵

    (宋) 杨万⾥ 《赴⽂德殿听⿇仍拜表》

    苍龙观阙启槐宸,(真韵)

    ⽩⽟阶除振鹭群。(⽂韵)

    仗外诸峰献松雪,

    霜前⼀雁度宫云。(⽂韵)

    舍⼈就⽇宣⿇制,

    丞相瞻天进表⽂。(⽂韵)

    凤退⾃欣还⾃笑,

    素餐便当策殊勋。(⽂韵)

    (六)寒、元、先、删借韵

    杨蟠(宋)《⽢露寺》

    沧江万⾥对朱栏,(寒韵)

    ⽩鸟群飞云复还。(删韵)

    云捧楼台出天上,

    风飘钟磬落⼈间。(删韵)

    银河倒泻分双⽉,

    锦⽔西来转⼏⼭。(删韵)

    今古冥冥谁借问,

    且持⽟爵破愁颜。(删韵)

    (宋)苏轼《与述古⾃有美堂乘⽉夜归》

    娟娟云⽉稍侵轩,(元韵)

    潋潋星河半隐⼭。(删韵)

    鱼钥未收清夜永,

    凤箫犹在翠微间。(删韵)

    凄风瑟缩经⽞柱,

    ⾹雾凄迷着髻鬟。(删韵)

    共喜使君能⿎乐,

    万⼈争看⽕城还。(删韵)

    此外,陆游的《成都书事》与杨万⾥的《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中的庚、青借韵,宋祁《拟杜⼦美峡中意》诗中的蒸、侵借韵等等,不⼀⼀列举了。

    从以上的举例可以看出,借韵⼀般是在⾸句⼊韵的位置,借⼀个韵字。有⼈认为这个韵字是衬韵,并称之为“孤雁⼊群格”。所借的韵字放在句尾的,称为“孤雁出群格”。律诗的借韵,通常是借⼀个韵字,但也有借⼆个韵字的,这种情况⽐较少。⽐如,

    李商隐的《⽆题》诗:

    “凤尾⾹罗薄⼏重,(冬韵)

    碧⽂圆顶夜深缝。(冬韵)

    扇裁⽉魄羞难掩,

    车⾛雷声语未通。(东韵)

    曾是寂寥⾦烬暗,

    断⽆消息⽯榴红。(东韵)

    斑骓只系垂杨岸,

    何处西南任好风。(东韵)”

    诗中的“重”缝均为冬韵,其它三个韵字为东韵。这种借⼆韵字的情况⽐较少。

    现在我们来看⼀下“孤雁⼊群格”与“孤雁出群格”两者的区别。

    1.“孤雁⼊群格”:

    林逋《⼭园⼩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先韵)

    占尽风情向⼩园。(元韵)

    疏影横斜⽔清浅,

    暗⾹浮动⽉黄昏。(元韵)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元韵)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樽。(元韵)

    2、“孤雁出群格”:

    苏轼《⼆⽉三⽇点灯会客》

    江上东风浪接天,(先韵)

    苦寒⽆赖破春妍。(先韵)

    试开云梦羔⼉酒,

    快泻钱塘药⽟船。(先韵)

    蚕市光阴⾮故国,

    马⾏灯⽕记当年。(先韵)

    冷烟湿雪梅花在,

    留得新春作上元。(元韵)

    从以上两⾸诗⽐较可以看出,“孤雁⼊群格”是在四个本韵之外借⼀相邻的韵字,所借的韵字处于诗的⾸句。⽽“孤雁出群格”则将所借的韵字放在诗的尾句最后⼀字的位置。它和诗的本韵不在同⼀韵部,两者的区别显⽽易见。

    借韵在除了相邻韵部借韵外,还有⼀种情况,我将之视为借韵之列。先看例证:

    例1、李颀 (唐)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听,

    云⼭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乐处,

    空令岁⽉易蹉跎。

    例2、陆游·村居初夏

    天遣为农⽼故乡,

    ⼭园三亩镜湖傍。

    嫩莎经⾬如秧绿,

    ⼩蝶穿花似茧黄。

    ⽃酒只鸡⼈笑乐,

    ⼗风五⾬岁丰穰。

    相逢但喜桑⿇长,

    欲话穷通已两忘。

    例3、张祜赠内⼈

    禁门宫树⽉痕过(歌韵)

    媚眼惟看宿鹭窠(歌韵)

    斜拔⽟钗灯影畔

    剔开红焰救飞蛾(歌韵)

    例1中的“过”字,应该作动词,在《平⽔韵》中,“过”字分别归为个、歌两个韵部,做动词时归为“个”韵,做名词则归为“歌”韵。从李颀《送魏万之京》诗意来看,“过”字显然做动词,应该归为“个”韵,但这⾥却作名词来读,借为“歌”韵了,这样⼀来“过”与全诗的“歌”成为⼀体了。同样张祜的《赠内⼈》诗中“过”字⽤法也是这种情况。例2陆游《村居初夏》诗中的“忘”字,也是动词作名词来读,这种⽤法是⽤于借韵的,它不同于语法中的“名词动⽤”之类。同样,在《平⽔韵》中,“忘”字也归为两个韵部,分属于阳、漾两韵。“忘”字作忘记、遗忘解,则读成仄声,作丢失解则读成平声。⽽此诗的“忘”字的字意明显是忘记的意思,这⾥作平声读,显然是出于借韵的需要。因此,这个韵字在诗⾥是⾳、义分离的。

    “借韵”始于盛唐,兴于晚唐,宋代则风尚⼀时。由于“借韵”的出现,摆脱了单⼀⽽僵化的韵律束缚,将“死律”变得灵活起来。有些韵部字数⽐较少,其选择余地本⾝就狭窄,出于押韵的需要,不得不在狭窄的韵部中选择与词语相关的韵字⽽受到严格的约束,⽽借韵的使⽤⽆形中扩展了词语选择的空间,客观上也为诗⼈创作拓展了更⼤的选择空间。借韵实质上就是临韵通押,只不过是平声韵通押;⽽词韵则是平声与仄声通押,词韵平声韵部正是诗的借韵通押的⽅法,具有着承接与延续的关系。再看看曲韵《中原⾳韵》的韵部分类,这种承续关系⼗分明显。因此,律诗的借韵对于词韵、曲韵的产⽣是有着⼗分重要的意义。

    借韵在宋代⼀度风⾏,与宋词的创作的盛⾏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说明宋⼈在诗词创作上,致⼒于摆脱唐律那种刻板的、僵化的“死律”的束缚,这也是对我们今天的律诗创作中那种墨守陈规、恪守“死律”的思维模式与创作模式的⼀个提醒与借鉴。

    章润钦“格律诗用韵变格系列之歌”

    2022.12.19

    之二

    “孤雁出群”之歌[跳跳][转圈]

    且看“平水”韵细致,

    韵母声邻能互通。

    术语流行称“借韵”,

    名家有作很成功。

    君不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二冬)

    远近⾼低各不同。(一东)

    不识庐⼭真⾯⽬,

    只缘⾝在此⼭中。(一东)

    说明:在首句借韵,即为“孤雁出群”,形象地说,一只孤独的大雁想把诗中伙伴带出群。

    借韵规则

    邻韵,它必须体现'邻'的特征,不是指原用韵部的上一个韵部,或者下一个韵部,对选用《平水韵》写作来说,只要在《词林正韵》中属于一个韵部的话就可以当成邻韵来使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律诗中的“借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xs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