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山 原创)
赣榆徐福节至今己举办了十二届,大大加深了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其间轶闻趣事颇多。今选撷一二聊供谈资。
话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赣榆县民政部门开展地名普查工作,偶然采集到金山公社徐阜大队,传说村名由来与秦朝徐福有关。1984年4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罗其湘、汪承恭论文《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与考证》,认为赣榆金山徐阜村是徐福故里。该文见报后在日本迅速引起轰动,产生了一股徐福寻根热潮,一批批日本学者、专家与记者纷至沓来,每逢徐福节,都要组团来金山徐福村实地考察,当时负责接待日本友人的是县委办主任徐某,和时任宣传部副部长的张某等,他们都是教师改行从政,可谓满腹经纶,学识口才一时瑜亮,由此在接待过程中演绎出许多故事,至今传为笑谈。
1、戏说日语的变迁
中国人热情好客传统是出了名的,接待日本来访团免不了觚筹交錯增进友谊,半斤白酒下肚,酒酣耳热之际便满嘴跑火车胡侃起来。徐主任大着舌头手一摆夸道:你们这批代表团很是有眼光!日本人来金山寻根是找对地方了,徐福是日本人老祖宗,他老家可真真是赣榆金山的,就拿你们日本话来说,追本溯源都是赣榆方言传过去的,不信打个比方,在日本“再见”怎么说?发音是“撒优娜啦”对吧?其实那是咱赣榆人分别时客气话“有空再耍”,当年三千童男童女后代口音传来传去,念走扯子了便讹成了现在的“撒优娜啦”!还有吃的这米饭,用日本话咋说?记者回答“高汗”,徐主任乐了,这不就是赣榆方言“干饭”嘛!还有见面有礼貌得说“您好”是吧,日语发音“空尼七哇”,我们赣榆人见面招呼“哥你吃了吗?”听听都是赣榆话呀!…这番比方把日本记者及随行翻译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啧啧!
2、考证木屐的由来
说到赣榆和日本渊源,张副部长灵机一动补充道,日本人最爱穿的木屐,知道怎么来的么?说来话可长了!当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三千童男女东渡出海求仙药,走的时候秋风起,脚上穿的是赣榆特有的“毛乌拉”,相当于东北人用乌拉草编的保暖草鞋,只不过赣榆“毛乌拉”是用芦苇英子(即结籽的芦花)编成的,鞋底是整片木板,周边打眼以绳结固定,以芦花编作鞋帮,又轻又软且保暖。海上漂流大半年,在九洲岛登陆己是夏天,鞋帮慢慢穿烂磨掉了,只剩下木板做的鞋底和穿在孔眼的绳结夹在脚趾头上,热天穿着蛮舒服,于是干脆演变留传至今成了号称日本传统的木屐!徐主任接着补刀证明,金山徐阜村东龙王河里的芦苇和别处不同,叶子都是向一边长的,这种单面芦苇属金山龙王河独有,当年编“毛乌拉”的芦花就采自龙王河单面芦苇,到日本后鞋帮烂掉,芦苇种子也就散布开了,你们九洲地方有单面芦苇吗?日本考察团记者们目瞪口呆,连连点头说:九洲地区河汊里到处都生长着单面芦苇!这可真神了!重大发现!不虚此行啊!徐主任一拍大腿道:“哪里还用考古,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实证啊!你们明天去金山龙王河拍一下单面芦苇,回去就可以写考察报告了!嘿嘿!”
3、关于齐鱼的传说
后来日本佐贺市举办徐福文化国际交流会,赣榆派员应邀回访。佐贺招待宴会上有一道菜名唤“齐鱼”。是在白磁碟子中铺一层芦叶,上面摆着数条油煎小鱼,状若柳叶,长10公分左右。据说该鱼生于单面芦苇荡中,相传源自中国山东(古称齐),日人考证当年鱼卵夹于编“毛乌拉”鞋帮的芦苇中传至九洲地区,伴生于单面芦苇丛,秦代童男童女们思念齐地家乡,呼之为“齐鱼”,以托乡愁。观其形和赣榆乡野水洼中野生的“窜条鱼”神似!何其怪哉!不过本地“窜条子”一般有15公分长,也许是到了日本后水土不服,说不定长小了一号!呵呵!
谢春岐 于 2022.5.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