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之前,我曾听从事教培行业的闺蜜说过,他们机构的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工作忙,除了在校的学习时间,课外或者寒暑假都是在教培机构“托管”,有些孩子到了初三,因为基础不好,升学压力大,跟不上学校老师的节奏,索性学校的课也不去上了,父母直接花大价钱在校外培训机构全天保姆式托管补习。结果是有些孩子经过突击后能勉强上个普高,而有些仍然收效甚微。
这样的“疯狂”,让学生的身心和家长的压力都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于是“双减”政策应运而生。
我是幸运的,孩子在“双减”之后才上一年级,因此没有体会到每天因为作业的事情让家里鸡飞狗跳。也因为我和孩子爸爸的佛系,我们目前没有给孩子报任何学习类的课外培训班。
“双减”之后,学校没有作业没有考试,还提供了丰富的课后服务内容可供选择。此外,还有“职业日”课程实践活动,每个月都有的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组织了有趣的集体研学活动,让学生和家长都积极参与进来的班徽设计活动等等,期末测评也是以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园闯关” 的游戏形式来呈现,足见教育者们的用心。而期末评语,一七班班主任朱老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名字和个性特点拟的45首文采飞扬的诗,更是惊艳了家长群,懵懂的孩子们也得意欢喜。
这一学期刚结束时,我问孩子,你喜欢一年级的生活吗,孩子回答说:很喜欢。 旁边孩子爸爸听了,一时兴起,便对孩子说“学校没有考试,那爸爸来考考你吧”,于是,随口出了些100以内的加减法让孩子心算,准确率还可以,但是速度很慢,甚至还不如一年前上幼儿园大班时。
这个现象在意料之中,但也让我们有些担忧,所以打算趁寒假买些习题来让孩子做下巩固练习。
我坚信“双减”的出发点是好的,这一学期以来,我能感受到学校和老师们的用心还有孩子的快乐,但是,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会只是轻松的、快乐的,没有量的累积,没有反复的练习,是很难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的。
我是一名八五后,也是从地地道道农民家庭出来的985高校毕业生,我享受到了当年应试教育的红利,但我也清晰记得刚上大学时那种自己啥特长也没有、什么都不会的深深的自卑感,且这种自卑感一直延续很久影响也很深远。
如今,作为第一批“双减”政策落地后孩子的父母,我深知从前的唯成绩论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对于“双减”,我是支持的,支持素质教育,支持孩子的全面发展。
但如今这样的“全面发展”要求,似乎把具体的学习文化知识这一块放得过于轻小了些,小学低年级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每天看似一片祥和父慈子孝,背地里让多少家长又陷入了另外的迷茫和焦虑。凡事过犹不及,毕竟升学的压力会一直都在,而且,能不能轻轻松松“玩”出综合素养提升,也还是个未知数。
教育从来不只一种声音,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从以前的唯成绩论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到后来学校的“减负”、校外教培机构兴起的全面托管式服务,再到如今的“双减”,是改进也是在探索。
我想,“双减”实际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减轻课业负担,意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各自的闪光点,能够多一些被发现的机会。
“双减”,字面上看起来是“减”,但却是对学校和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家庭要积极配合,并且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引导。
“双减”之后,你我之责任,依然重而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