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季写文章,难免还是离别——“多情自古伤离别”。若不写,总感觉错过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节点。空间承载了大学四年以来,所有的文章、照片、说说等,从中摘取10条,仅仅怀念罢了。
1. 艰难的步伐,坚定的目光,就是那金戈铁马中最美丽的风景。
2. 希望若干岁月后,我们还能欢聚一堂,谈起这份宝贵的师徒之情。
3. 与江南作别,作别那东南的云彩,我也当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4. 在我看来:风越大,雨越大,我越要去送你;你来,我在约定地点等你,等你出现的那一刻。
5. “叶的飘落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沙扬娜拉,我的大一青春。
6. (引用)“怎样度过青春”,没有一个答案能让所有人信服,其实,只要说服自己就好了。
7. 不管跟着外界走,还是跟内心走,某刻时刻回过头来,再看看:有多少留给自己。
8. 翻看曾经的状态是最能感受时间重量和成长足迹的方式,没有之一。
9. 一切都会过去,人生总是向前的,这样,就已经很美好了。
10. 既如此,应当更加勉励自己,做一个善于积累故事的人,做一个讲故事的人。
说到毕业,就必须说到母校。当然,现在还不能称之为“母校”。前一段时间,知乎上流行着“大工在南方人心中的评价”,其中之一是:“你在哪上学?”,“大连理工”,“哦,大连这个城市挺好!”
恰巧,我就是一个南方人。
四年前,我在百度地图上用测距工具丈量家乡和大连的直线距离,结果显示超过1600公里。在中国的文学中,“千里”、“万里”常用来虚指很远,到了我这次,倒成了实指。“因为缘分,因为实力”,我和很多原本相隔千里万里的“芳室嘉宾”相遇相识。其中有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学生会搭档,总之,我的——良师益友们。
四年以来,学生会宣传部的时间沙漏总是细“沙”长流,说实话,我挺不愿意说出它的名字,因为说出来或多或少有些生硬,就用“我们”、“他们”就挺好。大学前三年甚至第四年的部分时间里,我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向它倾注了各个阶段的情感,其中有状态文字、有诗句、有图片、有照片、有视频,与各位搭档的倾心聊天更是历历在目。但“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我和这团宣火擦肩而过,留下“宣以薪火,传之燎原”的烙印,点点滴滴在广袤的花海中迸发思绪的绚丽。并不只有我一人这样,就在前段时间六月六的聚餐上,当再次聊起这些,多少老搭档们还是为之落泪,当然,落泪这个说法不太好听,那就姑且将这种柔情称作“梨花一枝春带雨”吧。
其实,不管是大工,还是部门,都是人生的“围城”元素。钱老说过,人生很多东西就像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的确,一直待在城里或者城外,都不会有如此浓烈的思绪情感,只有在“进出围城”的得失交界时刻,这种感觉才是切身的,是难以描述和复制的。
“出城”的时候,是告别,是回忆满满。所以,哭或疯狂并不是无法理解,“告别”字眼,当时只道是寻常,只怕日后回忆,时间更重。想想“入城”之时,是青春,是热血,是秋风扫落叶之飒爽。心怀无比憧憬,憧憬着一番新生活、新平台、新世界。
在告别的最后,引用四个人的生平和两首歌。
这四个人分别是韩非子、东方朔、张良和诸葛亮。他们四个人分别用自己的生平讲述了——一个人,一个社会人,被认可后的人生轨迹。韩非子得嬴政认可,平步青云,未免遭人嫉妒;东方朔作为大智却“大隐隐于朝”,每天用“搞怪、另类、不正经”来伪装自己;张良为刘邦奠定了大汉基础,却事了拂衣去,功成名退;诸葛亮一生忠君爱国,死而后已,最后走上文学的神坛,成为中华民族的丰碑。至于哪样好哪样不好,不,没有什么好不好的,事不随人愿转移,结果从来都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两首歌——一首现代歌,一首古代歌(即词)。其一是沙宝亮的《暗香》,其中唱到:“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告别,我们在彼此的人生路上留下成长的痕迹,也埋下暗香的种子。而每个人的生活依然继续,归去,告别过去的外衣,到一个新的地方去重新塑造别人眼中的自己,“生活不如意事”是不是“十之八九”?不知道。
只知道:如意也好,不如意也罢,都是生活的元素,最终都将化成如烟的往事,待回头看,亦是经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科毕业答辩 前一晚
2015年6月17日 晚
于 大工软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