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花了挺长时间读书的,因为儿子被送出去了,家里有一上午都在睡觉,一下午都在学习的女儿。
岁月静好的时光,适合读书。重新翻阅李辛的《儿童健康讲记》,在看到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个章节的时候,发现了我一直以来跟朋友交流的舒服理论。
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常常被是非黑白的二元论所困扰。究竟是给孩子上课外班,还是不上;究竟是学习传统文化,还是不学?究竟是写完作业才能玩,还是玩够了再写作业?
其实家长是个平衡器,既有油门,也有刹车。家长可以尊重孩子,给孩子放权,但在青春期之前还是不能放弃驾驶员的角色。
全部放弃和全部选择之间有个平衡点,这个点只有自己能找到,任何专家都给不了决定意见。这个点的原则就是,体会让你安心舒服的状态。
曾经我说,任何事情,当你感觉不好,不舒服的时候,停下来,我始终都在追求一个让自己舒服,让他人舒服的状态。
在我实践和善而坚定的养育时,也有一句这样的表达——“你越感觉不舒服说明你做得越好。”
这句话其实又将舒服/不舒服理论增加了一个纬度,就是短期舒服和长期舒服。
短期舒服,往往代表长期来看不具备积极的影响,所以,当我们在找这个平衡点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舒适性,更要考虑长期性,如果长期舒适,才可以视为阶段性的平衡点。
比如,儿子的作业时间问题。考虑到他们现在大户外的时间短,我不仅提前了一小时接他回家,更是让他一回家就放下书包出去遛弯,待天黑后回来吃饭,吃完饭再写作业。这样的选择,虽然看上去让他在玩耍和作业的排序上有点颠倒,是不具备长期舒适的特点的。但是如果在玩耍的前面加个定语,有效大户外的玩耍,作业显然就没有玩耍重要了,就更具备长期舒适的特点了。
开心自己多年来坚持的原则在专家的书籍里找到了证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