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天天向上_e9c8 | 来源:发表于2017-11-14 17:11 被阅读32次

    “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者,养也。“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家庭的形成,父系家长制的确立,“孝”的观念就逐渐形成和发展。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故事就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前一段时间在微信上看到这样一段视频,北京几个大学生到山东曲阜去做调研,大家都知道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曲阜在1982年就被评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40佳;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列入 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孔庙、孔府、孔林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但是这事就发生在曲阜,北京的几个大学生自费到当地调研发现在两个村子中间有一个树林,里面住着八十多位老人,经调查发现是被自己的子女给赶出来的,理由是年纪大了没有能力给孩子带来经济收入了,这些老人由于年迈没有地方可去,就在村边树林里长期居住下来。

    看到这样的事情大家可能感到吃惊,但是他就是实实在在的事情,现在许多年轻人大学毕业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嫌工资低,说出去没有面子,于是就在家做起来啃老族而当做理所当然,全然不顾随着年纪增加的父母身体在慢慢的变老,行动逐渐的迟缓,心里的感受。

    如今的局面不是一天两天的行为造成的,而是家长长时间的对孩子的溺爱养成的,自己以前吃的苦总想从孩子身上弥补过来,所以总想让自己的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甚至都不考虑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把孩子的一切放在首位,对孩子而且是有求必应,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如今的状况。

    当然出现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更正的,这还要从小做起,从孩子身上做起,从学校做起,在家里有家长监督,从小养成孝顺父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相信未来的社会会更加美好,不会再这样出现大多数孩子的娇生惯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cfx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