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分层次的,孩子自出生开始便通过自己的感官系统来探索世界,获取知识。慢慢的,他们能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世界。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帮助他们获取足够的经验,支持孩子所已知的,加以适时适性的引导、挑战,推动他们的思维延伸到更高的水平,使他们获得新的观察和理解。
游戏、涂鸦、幻想、唱歌、跳舞、亲近自然、丰富体验,这些固然是儿童时期的主要任务,但是适当的古典音乐未必就不能成为孩子艺术感知的一部分、生活经验的一小部分。
今天读了四篇育儿类的文字。都是很有感触的。
第一篇是感受二十四节气,我不得不佩服timmy妈妈,随便一个话题或者一个主题就可以列出一连串的书单,果然是名校的研究生,水平就是不一样。在感慨之外,给我最大的启发还是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因为我们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在忙于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去体味人与自然天地之间的联系,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会去挖掘,去阅读,去寻找有关的文字、图书、音乐来欣赏。
更重要的是你对生活的态度,这种性情和精神会直接传达感染给你的孩子,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在未来做一个有情趣的人,那么妈妈首先要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啊。生养孩子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其实是一种促进成长的新起点,当我们大学毕业后我们的对于新知识的新内容的学习会在工作和婚姻中停止,而一个小小人儿的到来,却又激发了妈妈再次学习的动力,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母子、母女共同成长的过程。
如果我以前没有关注到这些,那么在网络的发达的今天,我们还可以在往日不可追的情况下,抓住眼前和未来,不断的前进,也不断的感染孩子,共同进步。
同样是母亲,为什么别人有时间去读书、感受,而我却匆匆忙忙?这值得思考。
而开头这段timmy妈妈写的文字深得我心,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很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给予充分准备的,你准备的越充分,她得观察和理解也就越多,思维的延伸也就越广阔。时代在进步,在育儿上,我们能还停留在老一辈看孩子的观念上停滞不前,现在更重要的是育儿,而不是看孩子。
你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环境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成长,而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够好,在孩子喜欢月亮的时候,我常常词穷,除了又大又圆之外却想不出别的词语了。在孩子喜欢的玩具上我也常常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提供什么样的玩具给她,这就是能力匮乏,做妈妈的本领匮乏,也容易产生本领恐慌和焦虑。而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多读书,多学习!
第二篇小文是关于给小宝宝的莎士比亚的绘本,真是感慨于妈妈的用心,喜欢莎士比亚的妈妈会千方百计的把莎士比亚介绍给自己的孩子,只要有心,什么做不到呢?你想让孩子了解,想让孩子知道,必然是在你对该事物充满热忱的基础上,莎士比亚作为世界文豪,难道不应该让小宝宝知道吗,但是问题是作为妈妈你了解吗,而惭愧的是,我不是很了解,那还说什么,赶紧滚回去买书阅读了解啊!
第三篇是一小部分,学习古诗亲近当下,也是timmy妈妈写的,关于教小孩子诗的一些感触。为什么学诗,timmy妈妈给的回答是诗歌是一种让孩子感受时空交流的载体,有着“沟通古今,连接物我的”魅力,而我也认为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许能够让人更成为人。我小时候,就是在小学的时候也是很喜欢古诗词,但是那时候只有一本唐诗宋词,读一读就作罢了,没人引导,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些深涩的。之后一直没有去体味古诗的魅力,而现在,那么多好的作品出现了,欣赏唐诗宋词更容易了,这个时候,不正是捡拾起阅读古诗词的最好时刻吗?每当我在孩子对着月亮看的时候除了“窗前明月光“之外别的都不知道了,就觉得自己真的是读书太少了!
第四篇是关于孩子服育的文章,我的父母就是那种“不比吃穿比学习“的节俭型父母,小时候不舍得给你买衣服,长大了却埋怨孩子不会打扮。但是在服育上的缺失在长大成人后却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打扮自己,也在结婚生子后更加知道得体是多么重要。幸好婆家都很在乎衣着,对于衣着得体更是再三叮咛,而我先生更是人靠衣裳马靠鞍的信奉者,在穿衣品味上,妈妈依然要慢慢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