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不记得是哪天什么公众号介绍的这本书了,肯定不是什么热门推荐,因为光光是买到这本书已经花费一点周折了,更加不用说这个题材,这样的作者,这样的写作方式,以及本书成文的时间,都注定这是一本寂寞的书。
本书是日本作家崛田善卫(1918-1998)于1954年创作完成的,是日本作家也是海外作家撰写发表的第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叙事,以南京屠城的蒙难者陈英谛的第一人称日记体展开。
面对近来越来越多的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已经变得远离我们的近况,这样的作者和题材以及叙事方式,都第一眼就吸引了我,第一时间买入,但是此书到我手中相隔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反而失去了阅读的急迫感,又过了一段时间方施施然打开。
对于书中的故事,本来就是一个小说,而且是以自传体写就,特别是翻译过后的文字,完全没有必要去说文笔是否精妙,故事是否精彩。这样的一个题材,先天决定了它本身就不可能轻松。
一如既往的从三个方面说一说阅读本书的所得:
首先,不去看作者,你完全不会觉得这是一本由日本作家所写就的书,全文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作为一个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的悲哀,主人公陈英谛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传统中国男人,有家、有子,个性中庸,家族庞大。真实身份是国民政府留在南京的地下特工,自家地下室有着一台给汉中发电报的电台。
这样的一个人没有现在谍战片当中那些英勇的形象,没有想象当中的坚毅,留在南京完全是应上级要求,自己的无奈。作者选择了这样一个人物作为主角,正是上个世纪作家的普遍选择,细微朴素之处见真章,这是现在的小说早已见不到的了。
其次,真实的刻画发生的事。故事全篇,作者用陈英谛的笔一直强调这是一个没有用小说,没有用传记的口吻,按时间顺序平静地叙述所发生的事,包括把主角那种悲伤到深处却不知该如何表达的心情刻画出来的细致。
作者是日本人,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不知道为何选择了这样的角度,也并不知道作者这么多年的立场究竟是如何的?也许这段历史对于当时的某些日本人来说同样是一种伤痛,同样是一种午夜梦回惊醒不断的回忆吧。
最后,作者在书中及后序中都提到了紫金山,而他写这个故事的来源也正是紫金山,我并没有去过南京,更加没有去过紫金山,但是从作者的描述当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直认为紫金山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中国终归会反抗,会崛起,而日本最终会战败的信念吧。
这是一本好书,看的我心情非常沉重,曾经一度无法继续阅读,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是我总想要回避的历史,可是现在却从日本人的笔下去回溯,感触良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