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年中秋之夜,一轮圆月悬挂在辽阔的苍穹之上。40岁的苏东坡,欢醉之后,抬头看着那一轮明月,留下了一首千古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千年前的月光跨越时空,散落在每一个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游子身上。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写这首词时已和情深意浓的苏辙分别了七年。在千年前那个车慢马慢书信更慢的时代,七年,积累了多少浓浓的思念呢!
而这片深情的背后是一份足以能够感天动地的兄弟情。
苏轼比苏辙大三岁,两个人从小一起玩耍,一起读书。苏轼一生为弟弟写的词有一百多首。而对于子由,长兄如父,他说,“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对于哥哥苏轼,苏辙是敬重的,更是深爱的。两兄弟的情感已经不仅仅是血脉的相连,更是同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两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之间的惺惺相惜。自古兄弟相互残杀的不计其数,哪怕是在现代,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情深似海的大概也是寥寥无几吧。正是如此,两兄弟同患难的真挚情感才成为千古佳话。
苏轼因“乌台诗案”锒铛入狱,他以为此生就此了矣,于是提笔给弟弟写了一封绝笔信: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在人生至暗的时刻,他最牵挂的,最放不下的是弟弟,他希望和苏辙生生世世为兄弟。而此时同时在朝为官的苏辙正为营救哥哥四处奔走,他向皇帝上书说,“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他愿倾尽所有换取哥哥的性命。
苏轼终于免于一死,被贬谪黄州。苏辙也因此被牵连,贬谪江西。他先是马不停蹄地安顿好一家老小,随后又带着苏轼的家人赶往黄州和苏轼会和。
苏轼后又再次遭贬,发配惠州。在苏辙自己的日子都过得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依然资助了哥哥七千贯钱。
苏轼总是心系百姓,不管在哪里,一心想为当地百姓造福。在杭州任职其间,他想治理西湖,可是当地政府并没有资金可以支持,他一方面写信向朝廷请求拨款,另一方面请求弟弟资助,并写信希望弟媳妇把皇帝赐予的黄金资助他,苏辙二话不说,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支持苏东坡。
1097年,苏东坡发配至海南,临行前是兄弟俩此生的最后一面。苏轼在临终前写“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至死,弟弟苏辙都是他心头那份最深的牵挂。死前未见自由一面,亦是他人生最后一程里最深的痛楚。
苏东坡去世后,苏辙悲痛欲绝。此后,苏辙亦不在朝廷为官,隐居颍川,即河南省禹州市。七十岁时,苏辙写下一首词《读旧诗》:
早岁吟哦已有诗,年来七十才全衰。
开编一笑恍如梦,闭目徐思定是谁。
敌手一时无复在,赏音他日更难期。
老人不用多言语,一点空明万法师。
时光老去,知音不再。那个和自己灵魂相通的兄长早已驾鹤西去,如今天人两隔,徒留下一份深切的怀念。而我对你最深的怀念,也已无人诉说,只把这份情思寄托在参禅问道上。
兄弟俩的情感贯穿一生,却从未因为时光的远去而黯淡,相反,两个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灵魂在时空的阻隔下越发靠近,那份真情更加弥足珍贵。
1077年,即苏轼写下《水调歌头》的第二年,苏轼前往徐州任知州,苏辙与其同行。情谊甚笃的兄弟俩在徐州共度了百余日。这一年的中秋节,兄弟俩泛舟赏月,苏辙在如水的月色中创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回赠苏轼。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轼的《水调歌头》千古流传,而苏辙的这首相比之下似乎名气弱了许多。苏辙也是北宋的才子,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可是在哥哥苏轼光环的照耀下,他似乎成了一个配角。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兄弟俩的情意,沉稳持重的苏辙处处与哥哥共进退,处处表现出了对哥哥的情深义重。从这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里更见端倪。
中学时代初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被那种空灵的意境、超脱豁达的人生境界以及寄情思于明月的美好打动,那时候老师给我们放这首词的音乐,悠扬婉转的女声特别动听,时至今日,我还依然能全首哼唱。当自己也处在远离家乡和亲人的人生境遇,再次吟诵,别有一番情味涌上心头。
圆满是人生的一种奢侈,缺憾才是常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管人生处于何种境地,背井离乡也罢,困顿失意也罢,穷途末路也罢,似乎都可以用这句来安慰受伤的心灵。
昨日,给大学同寝室最好的闺蜜发信息,她的母亲于两个多月前因为飞来横祸不行与世长辞。那种失去至亲,从此天人两隔的悲痛不是几句安慰便可以走得出来,面对这种极为残忍的人生剧痛所有的安慰都那么苍白无力。
可能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经历了世间一次次的生离死别才觉得那些美好的祝愿是那样轻飘无力。发给闺蜜的信息中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有些悲痛只能靠时间去瓦解,去淡化,自己要经历一场场剧烈的内心厮杀才能缓缓走出悲痛,这个中滋味没有人能体会。
于是,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大家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这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时,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愿望和寄托。然而,当天人两隔的时候呢?那些挚爱的亲人再也看不见摸不着的时候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便是心灵上的一份温暖的熨帖。尽管在很多时候,依然是苍白无力的,可是人要活下去,现实的生活还要继续,没有这份温暖,这份宽慰,这份超脱和豁达,人又该如何穿越生活的荆棘丛林?
再次看到这一地温柔的跨越千年的月光,不由得感念苏轼用自己满是伤痕的心化成了一首首温暖的词,超脱的文字,洒脱的情怀,旷达的境界慰藉了那么多柔弱又孤独的灵魂,如山间缕缕柔和的清风,如一地的白月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