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潍坊的卷子进行期中考试,默写有一题为,写出含有“鹧鸪”意象的两句诗或者词。
全军尽墨。整个高三级部。
学生没有学过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没学过李白的《越中览古》。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在背诵篇目里,但因为是花间词,写爱情的,不符合高考主旋律,而且课本没有,就没有让学生背诵。结果就是学生没有一句可用的诗词。
潍坊卷出这个的导向是什么?常见诗词中含“鹧鸪”这个意象的句子真的非常少,除了《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就只能花间词里找。
平心而论,花间词是词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描写对象不合主旋律,一直被轻视。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这么高,也许花间词应该被高看一眼了?
那么简单涉及一下吧。韦庄和温庭筠算是花间派成就最高的两位,而且风格迥异,各讲两首词吧,——最多温庭筠加一首《望江南·梳洗罢》,这首词的风格都不像温庭筠的手笔,反而接近韦庄了。
202111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