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多年,从最初的适应期到后来的熟练期,然后陷入迷茫,渐渐地工作起来就没有了干劲。倘若点燃了某个导火索,就会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许多时候,你觉得工作不顺,是公司的缘故,是老板不好,是同事不给力……
找了一堆理由,却对现实没有什么帮助。
但从无意间点开的一个访谈中,我蓦然发现问题所在。
这是樊登对《生命摆渡人》一书的主人公汪勇对谈实录。
此前,在知道这本书是讲有关抗击疫情的时候,就失去了继续了解的热情。但点开后,看到有主人公到场,并且这本书根据他口述再由别人整理而成。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朴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景再现,把大家带到了那个特殊时期。
本是打算为家人去探听消息的人,最后聚拢了一个团队,冒着生命危险,为疫情下的武汉传染病医院中的医护人员,提供志愿服务。
带着对病毒的恐惧,对未来的恐慌,在防护消毒用品奇缺而又封城的情况下,他先想办法解决了医护人员的上下班的接送问题。
接着又想办法让他们吃上了一口热饭,最多的时候要解决1.6万份餐食。这是在封城后,所有的店面都关门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不仅是寻找物资的调配,还有特殊情况下沟通各种通行许可的申请。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此期间,一直在问自己“我能做什么?”,“我还能为他们做什么?”
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他做这些事情的始终。让他从一个人,一辆车想办法找资源到形成一个团队,支撑起一家传染病医院外围所有的运转。
从第一天接送护士时,害怕紧张地发抖,到最后迎来了武汉胜利的解封。所有的怕,所有的累,所有的难,在他不断询问自己“我还能做什么”的过程中,都一个个跨过去了。
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如果多想想“我能做什么”,就有可能找到方法,推进问题的解决。
对待工作任务,如果常常问自己,“我能做什么”,目光就不会只盯着眼前的一点利益,去斤斤计较。
把“我能干什么”贯穿自己工作的始终,终能一步步引导你,走向你想要到达的彼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