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作者: 司马忆月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11:59 被阅读92次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

    还有什么永垂不朽呢

    错过的你都不会再有

                                                                     ——李宇春《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01

    年初时,我迷上了画画。

    当然,这也是有迹可循的。一直以来,我都对绘画这门艺术怀着深深的敬意。尤其是观赏那些或写实或抽象的画作,想到画家们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心里总是忍不住暗暗赞叹。

    奈何我却是个没有多少绘画天赋的人。每每看到自己幼儿园水平的“大作”时,我只能长叹一声:我果然不是画画的料啊。

    在我看来,文字和绘画都是表达自己的方式。文字相对比较直接,可以单刀直入爱恨情仇,明眼人一看就懂。而绘画则相对隐晦些,画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藏到画布后面,还一脸高深莫测:想知道我的意思啊?你猜......恩,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欣赏不了绘画吧——你可以说你读透了一本小说,但是你很难说你明白了一个画家想表达什么。

    02

    《月亮与六便士》讲的就是一个画家的故事。

    也许是最近一直想着绘画的事,读完后我感觉很震撼,也受到很多启发,一如我当时准备重拾写作时读到的星姐的书。

    如果要说的俗一点,小说梗概就是一个叫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人在40岁时,突然抛弃自己的家庭和舒适的生活,追逐自己梦想的过程。

    当时若有评论家,大概人们都会说斯特里克兰德是个把一手好牌打烂的人,明明有不错的工作、幸福的家庭、美丽的妻子和孩子,他却甘愿抛弃这一切,追求那见鬼的理想——画画。而且还有一个问题:他根本不懂绘画,毫无基础,只在夜校简单培训过,可是这也不妨碍他大踏步奔去了巴黎。

    据说,小说的原型是高更,同样也是个倒霉孩子。

    高更原来做股票经纪人,收入颇丰,小日子很滋润,但是他某天中了文艺青年的毒,执意辞去自己的银行职位,与家庭断绝关系,在贫穷、孤独和无人认可的环境中,一心求“画”。那时,高更已经三十多岁。这恰恰和斯特里克兰德的经历很类似。

    有人评价高更“他是位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他总是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个评论用在斯特里克兰德身上也是合适的。因为他同样模样不讨喜,显得粗鲁又肉欲,自私冷漠,世界上好像没有他真正关心的人,可是他对艺术,对绘画追求的心却是最真挚,最热诚。而对于脾气相投的人,他也会用自己的画作为馈赠。就凭这几点,你就没办法真正讨厌这个人。

    他们受天命驱使,如魔鬼附身般,放弃一切,只为了画画——“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很多人都觉得斯特利克兰德的决定很突兀,毫无预兆,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对于他来说,画画是非做不可的事情,而且他已经40岁了,属于他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斯特里克兰德去了巴黎,背负抛妻弃子的骂名却毫不在乎,别人救济也并不感恩。他本身的性格不讨喜,说话毫无幽默感,动不动还要怼人,简直是一块又硬又臭的石头。他的精神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于外界的物质享受和评论似乎都隔绝了,他的眼里只剩下了绘画。

    我不想说这是为了“梦想”,这个词对斯特里克兰德来说似乎有点太俗了——他只是完成了他认为自己必须去做的事,为此,他必须摆脱一切桎梏他的东西,家庭、社会关系、物质享受,甚至女人,因为他发现女人如狩猎般,总想把他圈住,这恰恰是他不能忍受的。他对女人只有一个要求“不要来打扰我”,但是对于一般的女人,这太难做到了。所以,他连这最后的温柔乡也抛弃了。

    很难具体描述在这个过程中他受了多少苦,因为对于斯特里克兰德来说,这根本不算受苦,尽管他只能住便宜旅馆、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处借钱、四处漂泊,但是他从没有抱怨,也绝不是为了营营小利着急出卖自己画作的人——甚至别人看他的画一眼,都不容易。

    我想起陈同学给我讲的两个书法大师,还是亲哥俩儿,一个就专门收徒弟授课赚钱,而且告诉弟子“跟我学就必须学我的字”,另外一个截然相反,从不收徒弟,还告诉别人“不要学我的字”。很难说境界孰高孰低,只是追求不同罢了。

    而斯特里克兰德,恰恰是后者。在他眼里,世俗的一切都俗不可耐,他从来都是蔑视的,到后来甚至绘画的老师他都看不上了,因为他对传统艺术手段是极不信任的。他只追求创作,把脑袋里那点朦朦胧胧的东西表达出来,可是绘画是如此抽象的过程,想要表达出来必定是不容易的,所以他给自己喜欢的画家评语是“我敢说他发现画画儿是件受罪的事”。他明白,但是依然甘之如饴。


    03

    在我印象里,外国那些有名的画家,活着时日子似乎都不太好过,像莫奈、高更、梵高,都是生前名气寥寥,死后画作却一下子成了收藏和拍卖追捧的热点了。

    2015年,高更的一幅油画以3亿美元(1.97亿英镑)成交,创下艺术品最昂贵价格成交纪录。

    我最喜欢的梵高,生前一幅画都没卖出去,还得靠弟弟救济生活,最后自己还进了精神病院,用自杀结束了不被认可的一生。毫无疑问,梵高的价值被那个时代低谷了。我总是在想,如果他生前知道自己的向日葵受到这么多人喜欢,该多好啊。

    莫奈,印象画派重量级人物,当然,名头都是后人封的,其实他开始也没捞到什么好处。不久前看莫奈展出,看他的睡莲,他笔下的莫奈太太和儿子,还有那光影变化中的景物,除了说一声“好美”,真的词穷到想不出其他形容词。可是想当初,他的第一任妻子怀孕到后面生病,他却没有很多钱治疗,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越来越虚弱,只能用画笔记录下她最后的样子。对于至亲之人,这恐怕是最煎熬的了。

    高更,开始属于印象画派,后来和印象画派决裂,创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也是一生不太得志的。法国是他的故乡,他几进几出,法国留给他的基本都是一次次惨痛的失败,然后他去了塔希提岛,在岛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创作氛围,也画出了一幅幅传世名作。

    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生前穷困潦倒,死后每一幅作品就价值连城。

    不管文字还是绘画,创作总是难的,所以艺术家总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总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而同时代的人,往往无法理解他们。所以他们的作品,鲜少有人能看出其中的价值。贫穷、孤独、不被认可,每一种都是致命伤,上面我列的那几位大师,几乎多多少少都被逼得自杀过,但是他们还是勇敢的画下去了。即使梵高的自杀,我也不认为他是对现实绝望,因为在患病的间隙,他还在坚持画画。

    斯特里克兰德的情况也许更遭,无帮无派,无亲无友,无钱无势,他是真真的把自己抛弃到一无所有,把自己从社会上也几乎要抛出去了,似乎原来那个人已经死了,一个新的人诞生了。

    记得《翻滚吧肿瘤君》里有句经典台词:在梦想面前,一切都是借口,要珍惜、抓紧有限的时间,燥起来。

    所幸,最后斯特里克兰德终于到了塔希提岛,他的天堂,优美、安静的环境和朴实的人们,让他的灵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呈现出来了。即使条件很差,可是他的心灵是平静的。我感受着他无拘无束创作的快乐和内心的安宁,很简单、纯粹、朴实的生活,竟然感到一丝宽慰。

    我想,即使后来得了麻风,他的内心也不会再起波澜了,生死这时他早已经置之度外了,因为他已经找到他要的东西了。

    书里还有一个和斯特里克兰德相似的例子,也是全书一大亮点。伦敦的天才医生放弃了大医院前程似锦的职位,去埃及一个港口城市做了卫生检疫员,别人觉得他疯了,他却说“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我才不在乎呢。做出这件事来的不是我,是我身体里一种远比我自己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问他,你从来没有后悔过吗?他却只是回答:从来没有。一分钟也没有后悔过。我记得问斯特里克兰德和布鲁诺船长时,得到的也是类似的回答——他们因为追随了自己的内心,所以从没后悔过。

    就像书名月亮与六便士一样,本书的一大主题就是探讨艺术和生活的矛盾与相互作用性,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恰恰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注解。而小说中毛姆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我忽然觉得,我30出头学习绘画,应该还不算太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cqs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