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高人都有两项高于常人的本领:一是、洞察问题的本领;二是、解决问题的本领。
1万小时定律,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其实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的诺奖得住西蒙发表了一片论文,经过研究,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10 years rule),西蒙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万~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后来有一位研究者,在研究积累的证据越来越多时,终于将这一理论演绎出1万小时定律。
所以将这一定律用于所有领域肯定是有问题的,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其实我们可以认为它是让我们要刻意练习并长时间坚持下去的意思。然而为什么我们只知道坚持下去,却从来没有人要提醒我们要“刻意练习”呢?在每个行业,他们的进步,都是通过反复试验才取得的,然后将这些最有效的方法训练他人,如果我们可以运用这些十分有效的方法,再加上反复练习,那么一定可以取得惊人的成就。
知道方法,再反复练习,那么中间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东西呢?
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有目的的练习和天真的练习两者中,后者基本上只是反复的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这种练习也是一种很明显的偷懒练习,因为怕思考,相对于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更加机械简单。有目的的练习需要反复进行输出,反馈,修正,再输出,反馈,修正这一系列过程。不是只有简单的输出,还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修正的方向。
当遇到瓶颈怎么办?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换个肩膀了”,通过寻找分析不同的高效方法,来指导我们往正确的方向。刻意练习之所以叫刻意,是指我们更加看中了思考,更加注重了反馈。
西蒙认为人的“有限理性”体现在学习中就是“情境理性”——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人的学习受到情境的制约或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 比如,你要学习编程,就应该在GitHub里学习,因为你以后编程就是通过GitHub。又如,你要学习讨价还价的技巧,就应该在实际的销售场合学习,因为这一技巧最终是用在销售场合中的。
你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假设你想去爬山,你不确定你想爬多高,山路看起来蜿蜒曲折,令人望而生畏,但你知道,你想比现在所处的位置爬得更高一些。你可以简单地选择一条看起来很有希望的路径,并期望是最好的,但你可能走不了很远。或者,你可以依靠一个曾登上过顶峰、并了解最佳路线的向导,不论你决定自己要爬多高,这会保证你以最有效的方式登山。这种最佳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而本书就是你的向导。本书将向你显示登上巅峰的路径;至于在那条路径上能走多远,则取决于你自己。
其实通俗的将就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不知道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还是社会环境的问题,我们面对很多问题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而且非常得意,根本不愿意去听别人的建议,这就导致我们在学习新事物时用旧方法,并不是说完全不适用,但是如果用这个领域的大牛帮我们规划指点一二,再让我们自己刻意练习,会不会效果更好?网络资源这么发达,不管是从视频还是书籍里面,我们应该都可以寻找到这个领域较快学习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