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难教,首先难在训练的系统上。
在一次小学语文老师的培训会上,一个教了二十多年语文的老师问我“从小学二年级都在写《我的学校》,一直写到六年级,训练上有什么区别?”
当时,听到这话,我是惊愕的,可后来想想,老师提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反应了普遍老师教学的困惑——
体系性!
这不是老师的错!
首先,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研读的教材——语文课本,体系性比较弱甚至基本上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如果大家感兴趣翻一翻每个章节的“学习园地”作文的题目和要求,不难得出结论。
其次,老师们教学研修的教材——语文教学参考书,甚至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只是朦胧的提了一些目标,比如“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之类的,具体每个年级每一次课怎么递进式地达到这个美好的境界,几乎是空白。
这个空白,是要每个老师自己填充的,但这个思考量太大,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况且学校老师最大的负担不是教研,而是无关的材料行政的材料太多了。
然后,作文基本逻辑体系在小学语文中的缺失。回顾下我们受的教育,有一个观念强大到根本没有思考就接受了——多读书,作文自然就会好。
反过来说,作文不好是不是因为读书不多?再深入说,是不是意味着文章从文章中来?
先不管读书的目的是不是为了写作,文章从文章中来,那绝不是儿童的写作,那是大学教授写长篇大论!
而那些大教授们所参考的文章从哪里来的呢?我想一定从丰富的生活或者具体的生活中来的!
下一个逻辑就是,生活怎么变成文章了呢?
一定源于对生活深入的观察、深刻的体会,有见闻有感受有观点,然后就有了文章。
怎么去观察生活?
我常给孩子们讲,人就像一个接收信号的机器,有五个天线,分别是眼耳鼻舌身,如果眼睛这个天线出了问题,视觉的信号就丧失,如果耳朵这个天线出了麻烦,听觉的信号就变得微弱,鼻子这个天线失灵了,嗅觉就变得迟钝......如果五官全部接收不到信号,人就成了——
植物人!
思考也会停止!
所以,小学作文最根本的训练逻辑在于首先开放五官,观察生活,而非从故纸堆中拼凑“好词好句”!
而观察的越彻底,字词句使用就越生动贴切,“好词好句”才越多。
对小学生而言,从文章中学习写文章,很可能带来韩寒所说的“人生的第一次撒谎从写作文开始”的不良症状。
而t让孩子们写缺少生活体验的文章,也如同让男人怀孕。
如果作文训练的基本逻辑基点出了问题,越努力越糟糕。
最后,社会对文章的审美缺失。文章的首要功能是有条理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所思所想,让读者明白体会到。不是一提文章就必须一团锦绣,文学性很强。
对于大部分人的写作而言,大部分不需要“太文学”。
正如交流不必要唱歌唱戏,那是舞台上的语言。
一般意义上的写作,逻辑是首要的,然后文从句顺,把事情及道理说清楚。不是说文学不重要,文学反应了一个人在语言上的修养,是“有修养的语文”,但是不能在儿童刚接触写作,就要求文学性。
为什么不要求一个婴儿刚张嘴就学会唱歌呢?
唱不好,还罚重唱几遍?!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再也不愿意开口了。
同样,在这种文学的审美要求下,君不见有多少孩子每天拿着沉重的笔,狠狠地咬笔杆?!
审美,是作文训练体系的期待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