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品读”中,余老师分析了课文中单独出现的一个“告”字。且不管余老师对“告”字的分析,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字词,是读课文时需要关注的,如《散步》中的“背”。
余老师分析了《杨修之死》可以教的内容。
1.通过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小说《三国演义》。
2.课中语言积累。
3.了解写作知识:用多件事表现多个人,插叙,白描,照应。
4.欣赏段落表达:用精短的文字完整、生动地叙述一件事。
5.对“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进行概括与分类,训练思维能力。
6.分析文中五个人物--曹操、曹丕、曹植、杨修、吴质。训练小说阅读中对人物形象、人物性格能够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
7.精读课文的八、九、十等三个段落。
梳理课文的学习资源,备课时可能都会想,但这样条分缕析梳理,自己从没有做过。一篇课文可以从哪些方面挖掘学习资源,余老师这里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典范。可以选文章,试着这样梳理一下,也是个锻炼。
针对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余老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是梳理内容,分析人物。
一、课文内容梳理
分租分工,解决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1.字与字音。
2.词义。
恃才放旷……
3.初步理解
(文意概括)
4.文章层次分析。
5.从文章第四、五、六段中感受故事的背景。
曹操观察曹丕、曹植的才干;曹丕、曹植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权力之争。
二、人物性格分析
活动方式:教师示例,学生习得。
教师指导:本课在具体的事件中表现了人物各自不同的鲜明性格。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片段,揣摩文中的细节,从以下人物中选出一个,就其性格特点写出自己的百字左右的分析:曹操、曹丕、曹植、杨修、吴质。
教师示例: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这一笔中“佯怒”一词用得好。夏侯惇是大将,曹操是绝对不会斩的,“欲斩”不过是做戏给众人看,掩盖自己杀杨修的用心。寥寥几言,便点示出曹操奸诈、狡猾的个性。
教师再示例:
吴质形象分析
曹丕知道曹操打算立曹植为世子,就用大簏藏吴质于其中,载入府中议事。此事被杨修告发,曹操令人伺察。吴质想出一计:第二天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使者搜看簏中,果然是绢,于是曹操怀疑杨修想陷害曹丕。故事在这里表现了吴质的镇定与足智多谋,表现出吴质大胆用计且推断准确的特点。相比之下,杨修在这样的斗争中可以说是空负才名。
学生思考、写作八到十分钟。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活动并进行评价。
小思:
一篇课文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可有多个方面,但是课堂上到底教什么,不仅需要看课文本身,还需要看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承担的作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也可以用在课文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吧。
余老师的课堂总是扎扎实实,把看起来毫无光彩的字词学习放在课堂上。语言文字积累,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向余老师学习,这样的学习一定到轮到实处。
《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梳理内容,概括事件,是比较常规的学习内容。这里,余老师还让学生从四、五、六段中感受故事背景。也许这样,更容易看出曹植杨修与曹丕吴质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有助于下面人物性格分析中,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小说学习中,自己也会让学生结合语句分析人物性格,大多是结合人物描写方法来分析。余老师这里是写人物分析,百字左右,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训练更有强度。有了老师搭建的示例做支架,有了“思考、写作八到十分钟”的活动时间,学生确实能够在一节课中得到锻炼,使自己的认识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