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新民
五一在家里,从有线电视的电影节目里选看了美国电影《少年时代》;前天在公司书吧里看到余华写的《活着》,以前看过张艺谋导演,葛优、巩俐主演的电影,印象深刻,就把书借出来再看了一遍。
《少年时代》是部奇特的电影,历时12年拍摄,主角是一个从6岁到18岁的小男孩,背景是2002年到2014年。与小男孩一起经历岁月生活的,是他的母亲和姐姐,以及离婚的父亲。男孩母亲从30多岁到40多岁,由一个离婚带娃进修的大学生最后变成了教授,其间结婚、离婚,又结婚、离婚。她姐姐小时候与他争斗,少女时期漠不关心,长大自然成为别人的女朋友。他父亲从落魄的歌手变成了一个保险经纪人,定期相会总是带给姐弟俩不少新奇和教导。
《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解放前,他从吃喝嫖赌的少爷变成了破产落魄的穷光蛋,父亲被气死,母亲被饿死,被抓壮丁经历了血腥战场;解放后,福贵经历了“大炼钢铁”的滑稽、文革岁月的混乱、分田分地后的艰辛,其间儿子意外去世、女儿难产离世、妻子久病去世,女婿、外孙也去世,最后陪伴他的只是一头老牛。福贵一生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人生悲喜剧。
《少年时代》、《活着》都是在讲述人生,思考人生。
《少年时代》里的妈妈,猛一看似乎很励志:她和不能担负家庭责任的男孩父亲、第一任丈夫离婚,一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一边上大学进修。后来和自己的教授结婚,教授经济能力不错,但是酗酒并有家暴倾向,撑到获得学位后,她带孩子离婚。当了大学老师后她再找一个年轻的狱警结婚,直到撑到孩子们成年上了大学,她又离婚,卖掉了大房子,住在小公寓,恢复到一个人的生活。
学业、职业、孩子、大房子,似乎是她奋斗的目标,对未来的憧憬是她努力的动力。但是,最后她发现生活留给她的东西其实不多,丈夫、房子得而复失,孩子长大后要离开,十多年光阴过去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她为未来努力,最终却发现未来到来后一无所获。
《少年时代》的男孩被女朋友劈腿后问父亲,人生有什么意义?他父亲给他的答案是:“我也不知道人生究竟有什么狗屁意义,任何人都不知道,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用心感受了,而且你要一直用心感受下去。”
最后,18岁上了大学的男孩与女友郊游,聊天中女孩说:“你知道为什么每个人都说,要抓住时机?我觉得应该反过来。就像,时机抓住我们。时机永远都在,只是......”
《少年时代》想要告诉我们的人生态度是:把现在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享受当下每一刻的生活,那么未来也会更好,站在未来回忆现在,即便不尽如人意,也都是组成生活真实而美好的一部分。
《活着》这本书有人看作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混乱岁月的民间简史,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人生冷静而深刻的观察和感悟。关于这本书,作者余华在“自序”中这样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常人没有的苦难,似乎除了困难还是苦难,但是福贵讲述这一切时是平静和充满温情的,因为他觉得父母是无条件呵护他的,妻子是无条件关爱他的,孩子是无条件热爱他的,女婿是无条件孝敬他的,周围所有的人是真实而自然地对待他的,就是坏人也没有专门、格外针对他。
强抓壮丁的连长,是用枪先逼了另一个人再逼他的;赌场赢了他全部财产的龙二,对谁都会使手段,他一无所有时龙二甚至租给他五亩最好的田地(电影中改为给了他一套皮影戏装备)。
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和变故,福贵没有觉得别人有什么错,甚至也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似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悲就悲了,喜就喜了,悲喜过后一切平静如初。
《少年时代》用一个男孩18岁的视角审视了周围许多人的人生,《活着》则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讲述了一个老人的经历。两部作品视角不同,社会地域不同,想要告诉我们的思考重点也不同。但是,他们都给予了我们思考的启发,这就够了。因此,我觉得这两部作品都值得看看,因此推荐给大家。
综合两部作品关于人生的思考,我觉得平静对待变故,努力过好当下,可能才是最合适的人生态度。
最后说一句,我个人觉得电影版的《活着》情节更合理,葛优、巩俐的表演水准很高,是张艺谋最高水平的电影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