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从同事的书库中淘来的一本书,起因是我想完成一年十本书的计划,所以求助了她。而这本书从一开始,书名就牢牢地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每一则故事都仿佛一个无底洞,永远都有源源不断的理解向我涌来,这感觉如醇香净澈的白酒一般,幽香四溢。
大概是这本书真的太有名了,在拜读之前,我只是对名字有印象,想着“人间失格”,难道是叙述做了什么在人类社会被当作违反道德的事情么?我以为的“格”,是品格。却没想到,是做人的资格。读之前,我的同事就给我打了预防针,说这本书不错的,但就是有一点抑郁,压抑的感觉,就像当初那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一样,看完让人觉得非常压抑。我信誓旦旦地回答,没有啊,我看那部电影的时候只是觉得不理解松子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而已,我是理解的,但是无法认同罢了。
当我翻到《Goodbye》这篇的时候,我以为人间失格,是整个一本书,却万万没想到,是几个故事拼凑起来的,或许这里用拼凑并不合适,毕竟这是一部大家的作品,这样的词未免有些亵渎的意味。之后的《维庸之妻》、《阴火》、《满愿》、《候鸟》、《心之王者》、《秋风记》、《雪夜的故事》、《美男子与香烟》和《奔跑吧!梅勒斯》,都暗示着一句话: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我这才恍然,原来所有的故事都指向我,如何在人间忍受着痛苦与煎熬,直到最后,我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最后的结局只有死去,才能成为解脱,才能去往我灵魂的尽头。
这么多幅画面的描述,尽管黑暗,但每一个都值得深思或者说都能引发读者去思考,至少于我而言是这样的。就拿《维庸之妻》来说吧,我读了三遍,前后整整三遍,故事情节已经滚瓜烂熟了,可是我还是没看懂,小佐和强盗丈夫到底是不是一对,那个孩子是不是他们亲生的。真相仿佛被一层迷雾笼罩,我转来转去,始终找不到出口在哪里。结尾的那一段对话我至今没有搞懂,我想这本书可以列为我最喜欢的书了,除去它阴郁的色调,更多的是能让我思考的部分,更是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一本书。
如果说整本书都是阴郁的基调的话,我倒是感受不深,因为我不会去试图接受书中人物的思维方式,而是作为一个过客去理解他们,把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看作一种选择,而选择是没有对错的,只不过结果导向不用罢了。这样说好像要打脸了,因为确实这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读起来,觉得十分压抑,那就是《秋风记》。
《秋风记》其实故事非常简单,只有一对一心求死的男女主人公,或者描述为一心求死的男主人公更为合适,这里就是我。我有一个心灵伴侣K,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我,一个作家,他这样描述自己:“我究竟该写怎样的小说呢?我简直生活在故事的洪流中。若能成为演员可谓幸甚,我连自己熟睡的样子都能描绘得出。”倘若你能凭空想象出自己熟睡的样子,不疯,也该成魔了吧。
带着一心寻死的我找到K,回忆从前的趣事,但是每一字每一句都透露着死亡的气息,散发着对生活的失望与痛苦,说实话他说的每句话,好像都像一个绑在脚上的铅球,每说一句,就多加一个铅球,我就会越往下坠,不是自由落体那么简单,而是一会一个加速度,真的非常痛苦了。最终是K救了我,虽然她被撞了,却没有死去,而我的寻死之旅也就暂且搁置。其实我读完之后,不敢确定书中的我是不是真的放弃了自杀的想法,虽然我收到了K三岁女儿的照片作为贺礼。但这也不能证明我就此放弃了去往另外一个世界的愿望。
这真的是我看完之后,觉得最压抑的故事了,好似行云流水一般每一个句子都能戳中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所幸故事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冗长,不然我可能会疯?
书中最后一个故事主旨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个主题。说实话,我其实没有想过作者会以怎样的姿态结束行文,是最终以自杀结尾,宣告自己确实不配生而为人,又或者是用他的离去,去嘲笑时下浑浑噩噩的人们。确实万万没想到,居然是用信任这个主题,而且是人类之间的信任感动了位高权重的国王,停止了人间的杀戮。当我刚刚读完的时候,一点都想不通,为什么用这样的结局收尾?难道整本书的基调不是揭露人性的丑陋,每一个失去作为人的资格的你我他虚荣的独白么?怎么会突然正能量爆棚?这一切都猝不及防地打了我一个耳光,因为即使是这样沉闷又抑郁的结尾,也并不妨碍这是一本经久不衰的经典书籍啊。
后来当我睡了一觉之后,是那种灵光乍现还是怎么回事?我突然想通了这个问题,其实在描写梅勒斯为了实现诺言,赶赴刑场的途中的种种心理,恰恰是反映了人性当中的弱点与缺陷,作为人其实有很多时候,只是在考虑自身的问题与困难,但是外在的道德限制又或者是自己许下的诺言禁锢,很多时候尽管想要放弃,却又迫不得已地去实践作为人的一些行为规则,这样的折磨与煎熬,能有几个人可以忍受。书中的梅勒斯虽然最终是拯救了自己的朋友,可是他们的对话却是这样的,梅勒斯说,你打我一拳吧,因为我途中想过要放弃的,如果你不打我一拳,我就没有办法接受你的拥抱;朋友说,你也打我一拳吧,因为我怀疑过你一次,你不打我的话,我就没有办法接受你的拥抱。最后他们各自打了对方一拳,然后拥抱。看起来是信任最终战胜了人性中的懦弱。其实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人性中的劣根性,所以反衬出信任的高贵不是么?倘若信任不需要历经这么多的痛苦的过程就能实现,那么为什么会显得高贵?它,应该是平常生活中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啊。
又是絮絮叨叨的一篇废话(手动捂脸)。但是看完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是经典,为什么可以经久不衰,传唱永久。语言之细腻确实有一种摄动人心的奇妙魅力,关于人性的刻画也十分生动有趣,真的是一本可以读了又读的佳作。我将它标记为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书NO.1。
人间失格,抑郁四溢;灵魂有格,高贵至纯。
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