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天生自带信任危机感的人。
慢热,给人拒之千里的感觉,捉摸不透,都是我带给其他人的社交印象。
尽管这对我的人际关系造成了影响,但也使我能保持狭窄但牢固的社交圈,而且我也很少因为难以信任别人而感到困扰。
我很了解自己的需求,明确自己的舒适区范围,自知难以信任他人,所以凡事尽量亲力亲为,由此鼓励并锻炼自己成为可靠的人。
我自以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人没必要提心吊胆地去信任别人。
可是我还是遇到过瓶颈。中学的时候数学不太好,班主任为了鼓励同学们互帮互助调整了座位,我和一名数学学霸坐在了一起。
刚开始我很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压根儿没想向其他人请教,原因很简单:其他人不会比我更清楚我的问题在哪,我不相信他们能帮到我。
一次两次考试过去,同桌看着我对着分数和错题发呆,终于忍不住主动给我讲题了。不仅如此还给我分享笔记,拿着我的习题册给我画典型题型,剩下的题让我别浪费时间做。
刚开始我很排斥,可考虑到自己的努力的确效果甚微,还是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接受了学霸的帮助,于是第一次体会到了信任他人的愉悦。
这件事给我的经验是,信任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心里应该有一杆秤,能衡量自己与他人的能力差距,如果难以信任他人的你尝试着建立对他人的信任,那不妨给别人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我们时常内心否决他人,但他人到底行不行,还是得他们自己证明。至于那些外表上写着“靠不住”的人,也没必要去浪费信任,自然也不需要为此感到困扰。
而我第一次因为难以信任他人而感到困扰是在大学社团做部长的时候。
刚开始,部员们的活动策划我自然是放心不下,他们开讨论会我就过去旁听,时而当场打断他们的思路,给他们提很多建议。策划书成稿后我也会精益求精,挑很多毛病催他们改,对他们的终稿也总是不满意,会帮他们做最后的整改。
总而言之,在我眼里他们根本得不到我的信任。
事实证明我费力不讨好,花了我很多精力时间,部员们也鲜有进步。后来另一位部长跟我说:“你的要求太苛刻了,你得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他们老是做不好?我这么做值得吗?我为什么会这样做?
思考的结果就是,虽然我给部员们提出了高要求,提供了很多意见让策划书看起来更完美,但实际活动中我给的很多建议都用不到。
尽管我一次次给他们提供帮助,可他们始终没机会自己反思和总结经验。
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无法信任他人,不是因为对他人失望太多,而是一开始就对他们期望太多。
追求完美可以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也可以成为信任他人的绊脚石。当降低了心中的期望值,信任他人也没有那么糟糕。
而关于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危机,我也深有体会。
大家都在说交友要真诚,可实际体验上却难以把握,因为当今人们的感情都含蓄,却仍期待着付出与收获相匹配。
朋友恋人关系中,我们觉得难付真心,有些时候并不是因为真的信不过,而是没有捅破,总害怕自己付出了真心却得不到回应。
对此我觉得,自己能做到真诚就好,值得信赖的人会以真诚回应你的真诚,而让你觉得吃亏的人,果敢点,大可不必与ta来往,只不过你们对不上而已,也就没必要浪费时间与感情。
我个人对信任危机的真实看法很纯粹:信任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压力。
信任本身就意味着风险,信任危机意味着强烈的自我保护欲,既然无法控制他人带来的风险,那加强自己的戒备心来获得安全感无可厚非。
相对而言,自我肯定更深得人心,既然难以信任他人,不如将更多心思放在自我提升上,成为更优秀的人。
另一方面,难以信任他人很多时候都是多余的错觉。选择性注意会使出现信任危机的人更多地注意到消极,背叛的信号,而忽略那些积极,利己的信号。
关乎这一点,我觉得侧重点是如何变得自信乐观,对于建立信任是启发性建议,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在这个时代,人际关系不是光靠真诚就能维护好的,利益关系防不胜防,当有人觉得你不够真诚的时候,你也会衡量身边人的价值。我们只有了解了真实的自我需求,才能去建立对他人的信任以及获取他人的信任。
重建信任向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牵扯着人心最柔软和最坚硬的地方。
有人问我如何重建信任,我先问ta如何审视这段关系。
失去信任的一方需要清理收到的伤害,你的需求是什么,你对对方的期待是什么,以及对方能给予你的是什么?然后才能考虑恢复信任他人的能力,而制造危机的人应该主动担当起构建信任的责任。
毕竟伤害往往是单向的,而信任是相互的,重建信任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以及,讨论信任的时候强调自我并不是什么自私的事情。
以上便是我的第一次分享,期待我的下次更新!
网友评论